担保圈告急
江龙就有8家企业担保 “一损俱损”
记者手头拿到的一份绍兴县工业企业100强缴税名单显示,在今年1-4月份的统计名单里,精工集团实缴税列第一,华联三鑫列第八、赐福化纤第14,浙江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排在了第七,江龙旗下的南方控股列在第20位。 展望集团、加佰利也都排在了前50位左右。此外,浙江五洋印染排在了第47位,雄峰集团在67位。
在这份名单里,基本上都是纺织企业唱主角,“这个是今年上半年的,如果放在去年上半年,可能数据就会更好看些。”业内人士透露。
如果把这些企业的纳税相加,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但很多表面光鲜的行业内大企业却暴露出其在资金链方面的脆弱。
首当其冲的是华联三鑫,这家曾经的亚洲最大PTA生产企业,就有包括华联控股在内的多家企业提供了93笔保证担保,华西集团、精工集团为部分担保提供了反担保。
互保成为当地非常普遍的一种模式。展望集团、加佰利这两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企业,为华联三鑫提供的担保额分别至少达到20亿元和15亿元。
当地的8家企业给江龙控股提供了担保,其中最大的一家浙江雄峰进出口有限公司提供了4.5亿的担保,加上浙江稽山印染有限公司、浙江五洋印染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给江龙控股提供的担保占到了其借款总额的80%以上。
华联控股、展望集团、加佰利控股集团、浙江天马、永隆实业、南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赐富集团有限公司这众多企业都被牵扯在内,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企业之间,都存在互相担保的情况。一旦一个点被点爆,就会引起一个面的爆炸。
绍兴市担保业的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比如,江龙控股旗下的南方控股集团,为华联三鑫提供了担保,这两家企业本身牵扯的互保企业就很多,这样一来,就等于织了一个密密麻麻的网,这个网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江龙控股的一位供应商告诉记者,他们本身也是集团公司,都是子公司和集团公司相互担保,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在绍兴少见,绍兴基本上都是大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相互担保。
危机剖析
债务结构呈现“草筐模式”
在气象法规中,“黑色信号”是台风预警和防御的最高级别,其含义为“热带气旋将在未来12小时内在本地或附近登陆,平均风力12级或以上,需要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而“红色信号”的危急状态,仅次于“黑色信号”。
记者在绍兴当地采访的三天两夜里,深切感受到“柯桥危机”的实质,其实是长三角甚至整个中国制造业台风即将来临的一个“红色信号”。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在绍兴当地属于较大规模的企业,依靠向银行借款维持规模的高速扩张,进行大量的基本建设投入,市场充足的流动性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是,宏观调控坚决收缩信贷市场之后,流动性大幅降低,这些昔日高速扩张的企业几乎一夜之间陷入了困境。为了维持泥足深陷的投资项目,这些企业开始进行民间融资,采取的方式,或者是连环担保,或者是高利贷,拆解利率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尤其令人忧心的是,不仅仅是单体企业内部资金链条环环相扣,而且行业、地区之间横向和纵向的众多企业又构成一个“网状”的资金链条结构。数月来,记者在长三角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采访中发现,一定地域内企业间甚至可以是“筐”状的捆绑式债务结构,横向、纵向、立体发展,几乎能够想到的融资办法,都想到了并且去做了。但是,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断裂,企业所依赖的商业模式几乎是在瞬间就变成了四面漏风的“草筐”。尤其严重的是,一个“草筐”的命运连着若干个“草筐”,于是就带成了连锁反应。
从企业来说,没能充分预见到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飞速上涨、出口形势严峻、人民币大幅升值、融资日益艰难、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宏观面因素变动的影响,从而不能未雨绸缪进行收缩,当然是陷入困境的一个直接原因。很多外向型制造企业、代工企业本来就是负重前行。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是职工的工资,也许就是一笔到期的高利贷。
有观察者据此认为,江龙控股和华联三鑫的危机,主要责任显然应该归咎于其本身。记者采访过的一位经济学家直言不讳地指出,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漏洞,地方政府为把企业做大而推波助澜的行为,也是一个深层次原因。
■相关新闻
浙江省常务副省长澄清传闻
浙江中小企业有倒闭个案但非成批倒闭
“前一段有一种说法,说浙江的中小企业成批地倒闭,这点跟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浙江省常务副省长陈敏尔16日在北京表示。
陈敏尔当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浙江中小企业有倒闭的个案,但不是成批地倒闭。“据我们初步了解,今年以来,全省工业企业的家数反而在增加。”
据陈敏尔介绍,浙江的民营企业在浙江本土创造了70%的生产总值,60%的税收和76%的出口,全省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
他说,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基本面是健康的、稳定的,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有少部分企业陷入了困境。这部分企业主要是出口型的、加工型的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出现困境有来自外部的影响,当然自身也有结构性的、素质性的问题。
陈敏尔表示,个别中小企业的倒闭和工业企业家数的增加“不影响我们对整个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关注,对其清醒的判断。所以我们比较早地采取了一些措施”。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