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大街小巷中的王老吉凉茶广告牌,王沛成老人不禁回想起54年前的那个端午节,和父亲、伯父同坐在租来的横水渡电船,船上喇叭和着粤曲放送“感冒发烧王老吉,消暑散热顶第一”,吸引珠江西堤上市民们纷纷观望。大半个世纪之后,王伯带着4位王老吉后人携珍藏原版族谱和王老吉画像造访本报社,向记者讲述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绿盒、红罐王老吉源于分产
翻开泛黄的族谱,王伯指给记者看“十九世祖考字泽邦号吉”,说:“这就是凉茶始祖王老吉,我是第五代了。”1912年12月24日,第三代王氏三兄弟在家母的主持下订立了分产合约,大房长子恒裕一支远赴香港和海外,几经辗转发展成“红罐王老吉”(香港佳多宝);二房恒辉一支留守南粤省铺,几经起落传承至今“绿盒王老吉”(广药王老吉);三房恒端则回归祖籍浙江钱塘。根据合约第三条,各家王老吉“彼此不得侵越范围”。
姐弟齐心重建省城王老吉
抗战胜利后,省铺王老吉第四代的兄弟姐妹商议集资重建王老吉凉茶事业。其中,大姊王宝钿及其丈夫胡多文出资70%,王宝璋、王宝瑶(王伯的父亲)等5兄弟合出30%,在广州靖远路复建祖铺,后又迁往海珠中路71号,并拓展两间分店:解放路万记王老吉和洪德路永记王老吉。王伯说当年父亲是王老吉的账房先生,每月工资95.24元,仅能维持一家几口生计,于是王伯小时候和其他王氏子侄都粘过王老吉的药袋帮补开销,“我一天可以粘接差不多上万个药袋,工钱不到6角。”当时王老吉凉茶有三种包装,分别是袋装的药材(俗称“树仔头”),煎服;袋装的凉茶晶,冲服;水碗凉茶,从铜葫芦倒出直接可以饮服。
作为省城王老吉的经理,王宝璋先生从不许伙计配药手抓估算药量,而必须经过称量。其时不少店铺以猪胆浸水冒充凉茶,王老吉坚持将药材浸足一晚,次日煲好才出售。后来王老吉经历公私合营,王宝璋成了药监员,在药厂的劝说下无条件交出王老吉祖传配方,不久省城流传一句俗语:“老老实实王老吉”。
据王氏后人回忆,三叔(宝璋)曾无奈地讲:“咩都交晒出来,梗系老实啦!”在王老吉完成改造之后,他生前再次整理大量王老吉凉茶原配方,无偿奉献给羊城药业。
后人不再从事凉茶业
如今,“王老吉”三个字让全国饮料市场都“上了火”,围绕这个品牌生出几许商海博弈,然而王老吉的后人仍在老祖宗卖过凉茶的城市与世无争地生活着。
只有第六代有人在广药工作
作为家族代表,王伯没有从事凉茶业,只是偶尔应邀参加一下广药王老吉的活动,妻子有一些王老吉公司的股份,儿子作为第六代后人,也没有在凉茶业发展。目前生活在广州的王老吉后人中,只有第五代王丽梨女士(已故)的女儿老小姐在广药王老吉从事污水处理。
后人每年遥望青山凭吊先人
尽管远离了凉茶事业,王老吉的后人们每年都相约到白云山大金钟飞鹅岭上的王老吉墓祭拜。直到1997年的清明节,他们祭祖的脚步被一面铁丝网拦住,于是他们只能遥望青山凭吊。王家11年来一直不敢去询问有关部门,每当有人问起祖坟的事情,他们都无言以对。“我记得王老吉墓前有两支石笔,还有装着王老吉骨骸的金塔。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再次到先人的墓前祭拜,或者能让我们取回王老吉的骨骸。希望我们能完成这个心愿!”王伯对记者说的时候,声音有些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