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囧”这个字吗?今天你“囧”了吗?在网上,“囧”已经迅速流行开来。不仅如此,生意人在自家店铺招牌里大胆地用上了“囧”。前几天,京城一家都市报甚至把这个字用在了标题里《囧剧横行》。“囧”字的流行是作秀还是作游戏,是对中国传统文字的健康发展还是任意糟蹋,“囧”文化现象开始引起了关注。
从象形字到个人情绪表达
从古老文字里发掘智慧,这是网民最引为自豪的,“囧”当然是最突出者。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我最早知道这个字,是从海外网络开始的,在网上,经常有网民会发帖子,这些字认识吗?其中就有囧。”
囧,读音Ji ng,北京大学教授殷旵解释说,该字指窗口,意在野外、郊外,很宽阔的地方,郊外为林,越走越开阔;又指光明。据有关研究成果,甲骨文、金文里已经出现过此字。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副主任何宛屏认为,该字最早是个象形字,现在也是象形字的用法,被网民活用了。
网络上可以点开的“囧论坛”有500个以上,如“大囧村”“囧字营”等;各种“囧视频”短片总点击量超过百万次;一个“囧吧”跟帖1万多个。网络文化中,囧字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而在失意体前屈文化(网上流行的表情符号)中,则表达“悲伤”、“无奈”的情绪,另外还有“佩服”、“钦佩”的意思,也有较反面的如“被你打败了”、“真受不了你”等这类意思。有网民总结说,囧是一种态度,囧是一种哲学;囧是平凡的,但是囧然一看,却又包含着万般语言;囧是神奇的,囧中有着对世界的探索。
重新拾起汉字的原生态思维
就在前天,殷旵教授在北京大学带来一场别有意味的讲座《是谁把汉语撕成了碎片》,他生动的讲座,让人恍然原来我们天天在用的汉字里藏着如此多的智慧和博大的文化。比如“北”在甲骨文里是两个“人”相背等。殷旵说:“中国人造字把人生解读得如此细腻,这种选择是非常不容易的。”
殷旵结合“囧”的流行,认为这只能说明汉字本身的魅力。今天有些文字里的信息已经被渐渐丢掉,汉字的原生态思维也在一点点被丢掉了,这种返璞归真的趋势值得肯定。至于说古文字这种流行方式,是利于其健康发展,还是糟蹋了古人智慧,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李宇明则认为,语言需要增添活跃因素,它有自我调节的机制,有用的吸收,没用的就自我淘汰掉了。语言是最坚强的,就像我们的民族一样坚强,语言会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
何宛屏说:“对于辞典编辑者而言,我持积极观察态度,网络上的语言是活跃的,各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生活相符合。”
语言在网络对话中变成娱乐工具
“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介素虾米东东?”这些都是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从火星语到字母词,再到自造字,在网络对话中,语言早已变成了娱乐工具,对待“囧”文化现象,自然也不必大惊小怪。
李宇明认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的游戏性质,网络是展示人的智慧、新颖、独特和与众不同的地方,你的话没意思,没新意,谁会注意你,谁会跟你聊,谁会跟帖呢?这种现象其实在现实中同样存在,我们过去上学时在宿舍、班级甚至学校都有自己的流行语,比如给老师起绰号。”但这个游戏只适合在网上适用,就像打篮球,为什么一定要10个人抢一个球?这就是篮球比赛的游戏规则。
公众认识过多生僻字是个负担
现在常有的现象是,网络流行语言,如火星语、字母词等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媒体上,进入公众视野。对此,李宇明认为,在语言使用上,应有开放的态度。个人爱好不用过多干涉,但社会用语要谨慎。
李宇明注意到,网络用字某些时候被公众听到了,会拿去用一用,但在报纸等媒体上用一用,就要考虑了,媒体作“语言秀”、“文字秀”这种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目前常用字有三四千字,如果不断有生僻字冒出来,让公众认识那么多生僻字,对我们的民族也是个负担。大众媒体应该考虑对人的一种尊重,考虑受众的习惯。”殷旵则认为,媒体应该抱着对历史负责、对文明负责、对人类负责的态度,不盲目地参与,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