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 生活娱乐 - IT资讯 - 名企之窗  导航:首页 >> IT资讯 >> 从网上的海量信息到有价值拯救(2)

从网上的海量信息到有价值拯救(2)
作者:广州在线 来源:gzol.com.cn 更新日期:2014-12-18 阅读次数:

  陈彤说,虽然在前方只有7个编辑跟随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救援队,但后方已经全网动员。“网民力量巨大。这次第一次出现了大量的视频,因为80%以上的网民已经可以接触宽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在个人的博客和播客上立刻出现大量描述各地当地情况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网络上瞬间涌现的铺天盖地信息,可以说是促使有关方面做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迅速采取救援措施的因素之一。”

  互联网在地震发生后成功担当了信息传播渠道,但解决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化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后,又怎样将之演变为真正有价值的拯救行动呢?新浪网代理董事长汪延的“重建校园”计划或许能带来点思考。汪延正在主持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扬帆计划”,地震发生时他正要带队进入四川山区选拔优秀的学生,送进南京的大学校园里参加夏令营。地震没有让他改期。自5月13日起,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绵阳和北川的学校,将受灾学校的信息通过“扬帆计划”的博客及时展现给爱心人士,即使那些地区只能徒步走很长的山路进入,记者在18日打通他电话时,他正在赶往彭州的路上,话语很急促。“扬帆计划”的博客已经为这些受灾儿童募得了200万元“重建校园”的善款和物资,他说现在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善款和物资更好地帮助灾区儿童,并进行校园重建。

  而最直接的网络救助则来自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大二学生张琪。家在茂县、每天守着收音机听亲人消息的张琪听到了“军队在汶川找不到空降地点”的消息,于是,5月14日上午在QQ群里发起了呼吁:“我是汶川人,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该呼吁经过近2000次的转载,传到了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中心。5月15日中午,指挥中心根据张琪在电话里的信息实地勘察,确认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7公里的七盘沟村适合空降,大量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由此送入汶川。

  还有些专业知识救助虽不直接,却同样有价值。“据英国消防和搜救大队的资料显示:震灾中长时间被困后获救的幸存者,并非奇迹。很多坍塌的建筑中会保留蜂窝结构的空穴,使人得以幸存。在所有希望还没有都消失之前,绝不能轻易放弃或延迟搜救。”译言网的张雷在“捐献翻译时间”的倡议中写道,译言网的译者们加速翻译了包括美国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城市灾难搜救火线手册》、《地震安全手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灾后防疫手册》在内的搜救和卫生手册。面对灾区救援人员和幸存者的心理问题,曾发起过“非典”心理预警与干预项目的阳志平则在5月12日当晚,联合一群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紧急成立了提供灾后心理支持的“华老师项目”,并在线上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陈彤认为:“互联网上后期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实用性表现很好。而灾后重建包括残疾人的安置、认养地震孤儿、心理问题的治疗等,将是需要持续数年的长期工作,在灾后重建的专业意见上互联网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的在线捐赠,各网站发起的公益活动,对灾区的重建,互联网已经在思考。-

相关文章:
·决战网络业务 (200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