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互联网成为快速挽救生命的一条“新通道”,成为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特殊阵地。前线,救援队伍、志愿者在行动,通过网络发布灾情、寻找亲友、沟通信息;后方,运营商、域名管理机构、设备制造企业等都在行动,保障网络设施稳定运行,使人们能够借助网络了解情况、表达问候、提供建议。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在抗击灾害中成为有力的支援力量,为国家应急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一个途径,理应纳入国家应急机制之中。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一时间灾区很多地区成了“信息孤岛”。然而,仅仅半小时后,一条来自灾区中心的呼救信息,就穿越山水阻隔,通过光纤把震区的情况传递到了万分焦急的国人眼前。此后几天,它成为阿坝州政府公布汶川最新情况的窗口。这个神秘的信息源就是阿坝州政府网站(abazhou.gov.cn)。平日里只有几千人浏览的普通网站,在地震后的次日内就有数十万人次的访问量,架起了灾区与外界沟通的生命信息桥梁。
地震发生的当日,阿坝州慈善总会等单位迅速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了捐赠账号和捐赠热线,5月13日就收到了来自山东、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各地人们的爱心捐款,企业和个人捐赠总额达200多万元。截至6月初,阿坝州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接收社会各界捐款已分别超过1亿元。所有捐款捐物的接收和发放情况,都公布在了阿坝州政府网上,方便网民查询、监督。
抗震期间,有两条截然相反的流量曲线,却同样演绎着互联网上大灾中的大关爱。
在访问流量排名网站Alexa的统计图上,清晰地显示出一条曲线,阿坝州政府网站的访问量从12日急速上升,直至15日达到最高点。这一条陡峭向上的抛物线,显示人们对灾区的急切关注。与此相反的是,从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下午2时28分起的3分钟里,谷歌等搜索引擎流量急剧下降,这样的一条猝然向下的抛物线寄托了人们对罹难同胞的无限哀思。
在这样一条条抛物线后面,是一系列扎扎实实的保障工作。为了阿坝州政府网站的稳定运行,保证灾情等信息的顺畅传递,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措施,将abazhou.gov.cn列为重点域名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对各地顶级节点和异地灾备中心专线进行检查,保持CN国家域名系统的顺利运转。得益于CNNIC对国家域名顶级节点的重新部署和对灾备中心建设的重视,此次地震发生后,二者均处于正常运转中,保证了我国互联网的稳定。互联网专家表示,我国国家域名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对保障互联网以及国家信息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在此次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
为了保障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抗击灾害,保障互联网通信,避免广大用户因域名到期不能续注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CNNIC决定将5月13日至6月13日到期的全部英文CN域名和中文CN域名有效期无条件延长一个月,给受灾企业和网民保留了重要的互联网品牌资产。
汶川震区已经进入灾后重建的阶段,而灾难留给人们的思考也才刚刚开始,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北京学者杨雪冬表示,灾后重建工作为机制创新提供了实验场。重建是资源动员和利用的过程,完善的机制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动员与合理利用。开放、透明以及多主体参与,是地震灾难救援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此次地震发生后,互联网模糊了抗灾前后方的界限,加快了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的速度,展现了其在应急救援中的特有优势。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网民已逾两亿,国家域名数量超过千万,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加。正因为如此,专家表示,在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面前,国家应急机制中不仅要包括交通、通信、食品、卫生医疗等领域,互联网等领域也应该纳入国家应急机制之内,让其发挥重要的信息安全保障作用。事实上,在国外,互联网平台已经进入国家应急机制之中,“德国紧急预防信息系统”就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集中向人们提供各种危机情况下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信息。专家建议,目前,我国很多互联网机构已经制定了一些自身的应急措施,如CNNIC的灾备演习、重点域名监控制度等,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国家应该将互联网纳入国家应急机制,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