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太平馆所在的北京路上商铺鳞次栉比。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太平馆内依旧洋溢着浓浓的怀旧气息。作为美食之都的广州,百年老字号餐馆并不罕见。其中,坐落在北京路北段的太平馆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西餐馆。百年老店太平馆创立于1860年,它是一间西餐馆,又绝不仅仅是一间西餐馆如此简单。在这里,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着用本地的调料,西式的做法,烹饪一种陌生的菜式,开始了“张开嘴巴吃世界”的历史。在这里,剪掉了辫子的中国人,穿西装,喝红酒,在用刀叉一寸寸切开精心烹制的牛排的同时,也为自己掀开了另一种新鲜的生活。
这张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太平馆的合照,成了太平馆的名片
曾经有许多“大人物”在这里来来往往:周恩来、邓颖超、鲁迅、郭沫若、邓演达、何应钦、钱大钧、张治中……太平馆里的他们,不是教科书上严肃的政治人物,也不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文豪,而是具有新思想、新头脑的年轻人,他们朝气勃勃,充满理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吃西餐也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行为。
更多平凡的“小人物”在这里驻足:也许只有中老年的广州人,才能理解太平馆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无论什么时候,你来到太平馆,都可以在摇曳的灯光下,寻找到白发苍苍的身影。他们有的低语,有的缄默。
青春、梦想、爱情……让人忍不住去揣度,小小的太平馆里,究竟装载了多少令人心动、或者心碎的回忆呢?
清朝始兴西餐文化
考察西餐在中国的源始,大概可以追溯到17世纪,来自德国的传教士汤若望,曾以西餐来招待京城的官员们。
让西餐在“上流社会”开始流行的大功臣,是“老佛爷”慈禧。她对包括西餐在内的各种西洋事物都很好奇,为了搞好外交,她经常在宫里举办丰盛的西餐宴会招待外国公使夫人。在这种宫廷风气的影响下,西餐很快就在北京的高门大户中流行开来。
上世纪30年代,西餐已经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许多有钱人家都有专门的西餐厨师,而到国际饭店去吃西餐,更是当时最时尚的社交方式。
第一家中国人自己经营的西餐馆,首先诞生在广州。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西方人的大量涌入,“番菜馆”也便应运而生,开始在中国的各大口岸城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