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广场 英雄广场位于烈士陵园正门,是地铁上盖的恢复工程,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广场以种植为主,配以平台。主要种植木棉、罗汉松、垂榕,配以灌木和地被,绿化面积比原广场增加10—20%,工程总投资约150—200万元。
海珠广场
建于1953年的海珠广场位于广州旧城中心轴线与滨江景观带的交点,是广州目前唯一的滨江广场。它曾充当海珠桥被炸与重修、解放军进城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角色,其附近有泰康路、高第街、一德路等传统商业街区。但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珠海丹心”的风采荡然无存。由于地铁二号线与七号线在此交汇,市政府决定对海珠广场进行改造。据介绍,总面积4.14公面的广场南侧将创造面对江面的开阔空间,使在广场上的人群能领略珠江美景,广场草坪上点缀着大树,绿化率将达60%;西广场将结合地铁上盖设半下沉广场,并从海珠桥下穿过,广场东西两侧被海珠桥分割的状况将会改变,届时游人可从下沉广场自由穿越海珠桥下。设计还保留了广场“心”形外轮廓、解放军雕塑,同时在半下沉广场的侧壁设“珠海丹心”主题雕塑;并结合地铁建设,在圆形半下沉广场的中心利用半球状玻璃穹窿作为地铁上落口上盖,旁有环形水幕,隐喻“江畔明珠”的城市新景观。
广场内绿草如茵,植有棕榈、红棉等乔木,整个广场富有亚热带特色。1959年,广州解放纪念像在海珠广场时的形象,肩挎小米袋,一手紧握步枪,一手捧着鲜花,微笑着凝视远方。像座刻有叶剑英的题词“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解放纪念”。
1962年,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像以“珠海丹心”被评为羊城新八景。
广州少年文化广场
为体现党和政府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进一步实施对少年儿童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广州市少年宫继九九年"六.一"儿童节向广大青少年奉献厚礼--在从化新建"广州青少年营地"后,又在少年宫内建成"广州少年文化广场",让广大少年儿童在新千年、新世纪的首个"六一"国际儿童节里,又收到一份节日厚礼。
"广州少年文化广场"是为少年儿童建设的集文化教育、科普教育、康乐体育于一体的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它座落在流花湖畔的少年宫内,广场由休闲区和活动区组成,占地一万八千多平方米。文化广场环境优雅、开阔,既有茵茵绿草、荫荫大树及弯弯小道相依而成的休闲绿地,及一万多平方米的整齐坚实的花岗岩铺就的活动区和康乐体育区。
广州少年文化广场,将面向少年儿童,积极开展益智、健身、娱乐活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祖国的新一代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大北大门广场
中大的北门因过去几十年一直是农田围绕,荒芜,以致于人们都习惯把南大门视为正门。最近,中大斥资,把围墙与牌坊按"天圆地方"的格局设计,重塑北大门形象,建立一个中大北大门形象,建立一个中大北大门广场,并广种树木,布置草坪,现已成为广州旅游景观的又一新亮点。
天河东站绿化广场
天河东站绿化广场位于广州市新城市轴线上,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广场中央绿地2.6万平方米,铺种马尼拉草18315平方米,其中有6000平方米种植标志性的纹样,分围种植1300平方米的福建茶绿篱。中央草坪四周设有41个花池,24个栅池,24个花钵,广场绿化率达82%,绿化广场于1998年9月中旬动工,1999年7月1日正式完成并交付使用。
白鹅潭广场
位于芳村陆居路对出长堤边,面积达3800平方米,投资5500万元建成(包括周边环境),环境优美,格调高雅,自2001年建成以来,已成功举办过多场都市热浪广场文化演出、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迎九运文艺演出等活动,为我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和休闲地方。
仁威庙广场
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仁威庙广场大部分位于庙宇的东面,现仁威庙前街两侧,东临泮塘路,北至市43中学,南抵荔湾湖公园。广场的设计把仁威庙和周边地段的景观格调进行统一的考虑,以烘托仁威庙,拓宽出入口为重点,表现西关文化与建筑特色。广场地面用麻石进行铺装,四周点缀富有岭南特色的绿化植物和园林小品;在广场与仁威庙之间设立入口牌坊,突出庄重规整的格调。
随着泮塘路的开通,仁威庙作为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意义和地理位置更加突出。为推进这一风情区的建设,荔湾区将进一步扩建以古庙为中心的仁威庙广场,将仁威庙与荔湾湖水体进行有机结合,成为荔湾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并以点带面,推动西关风情区的建设。整个广场计划在今年6月底完工。
上下九广场
上下九北广场北门楼悬挂上一幅“江总书记与步行街群众在一起”巨型宣传画,这标志着上下九北广场已圆满竣工。
据了解,竣工的北广场位于上九路与康王路交界处,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广场设计尊重原有旧城区的传统街道空间特性,满足新的城市功能需要,体现了政治、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城市文化内涵。记者从荔湾区了解到,上下九广场是荔湾区的又一景观工程,广场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弘扬西关文化、建设民俗风情、提高步行街休闲功能的作用。
自1995年9月辟为步行街以来,广州上下九路、第十甫路以其浓郁、独特的岭南商业文化、建筑风格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无数中外宾客。荔湾区计划将上下九步行街建设成最具有岭南特色的步行街。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上下九路现有基础上进行规划调整,设计并新建以“上下九广场”为主的景观工程,工程投资近4000多万。
据悉,“上下九广场”选择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等教授提供的设计方案。按设计,“上下九广场”由北广场、南广场组成,北广场北门楼是一个西关文化展示长廊,内部将陈列有关西关地区历史人文图文介绍和文物,中外游客从中了解西关的过去和现在。中心前面留有一个长方形舞台位,可供群众节假日聚会、演出用。广场东南、西南两侧将新建造型为传统骑楼街的商业建筑,中间由一条架空骑楼连接,骑楼里展出体现西关风情的艺术壁画。游人休息时还可欣赏骑楼上巨大电子屏幕的节目,以及广场四周“西关小姐”等特色雕塑。
广场特色:
一、巨型宣传画。在新落成的北门楼上,悬挂了一幅“江总书记与步行街群众在一起”的巨型宣传画,该画采用先进的喷画技术,配合灯光效果,生动地再现了江总书记当年视察步行街的亲切形象。
二、西关风情雕塑。展现西关人物风情和历史文化的雕塑——《门前倩影》、《戏无益》已于8月9日在下九路落成,两尊铜铸雕塑均按人体大小一样比例制作,平均重量接近1吨。其中《门前倩影》高2.4米,坐落在下九路与德星路交汇处。该雕塑体现了西关小姐外秀内慧的品质,婀娜多姿的体态。
据悉,上下九广场很快将要落成《落雨大》、《量衣》雕塑以及在文昌路口皇上皇商店门前的《新年大吉》等雕塑,众多雕塑将构成充满西关民俗民风的雕塑群。
三、麻石路面。据悉,广场的路面铺设以麻石为主,与步行街的大砖块形成对比,麻石路中间配以“上下九”标志的图画加以分隔,共九块,对应上下九的“九”。就连排水明沟的铸铁盖板都是用该标志作为框架图案。
棠下外来工文化广场
广州首个外来工文化广场——棠下外来工文化广场在天河区棠下街棠德花苑投入使用。
据了解,棠下街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外来工近7万人,是天河区外来工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但外来工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相对缺乏。为此,天河区总工会、棠下街道办事处、员村工人文化宫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创建了这个外来工文化广场。该广场面积近3000平方米,两旁设有不锈钢料构建、长为20米的阅读栏和职工文化宣传橱窗。
此外,广场还将设立一个移动舞台,举办外来工文化、体育、教育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