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领导,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比“九五”末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0.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广州市以占全省6%的耕地面积,实现约占全省10%的农业产值,位居全省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7080元,比上年增长6.9%。
全面加大支农力度,大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年,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和执行农业优惠政策。一是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成标准化鱼塘改造584.33公顷、标准化农田改造6666.67公顷,经标准化整治后的农田利用率普遍提高3%,租金收入增加30%~50%,鱼塘产量、产值、利润增幅均在50%以上,有力推动种植业、水产业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投入1225万元实施种粮直补,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稳定粮食生产。二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继续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招投标,全年有7个项目获得通过,一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应用。全市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均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继续抓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作,构建由广州农业信息网、广州农业电子商务网和广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成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覆盖80%以上的镇和40%的龙头企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 四是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执行市、区(县级市)和购机单位(个人)各出资三分之一的扶持政策,鼓励农业企业购买各类先进适用农机具。是年,市级财政用于农机化事业的投入达1220万元,比上年增长22.98%,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68%。五是切实做好抗击自然灾害和防控动植物疫病工作。是年6、7月,广州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全市受浸农田22073.33公顷,受浸鱼塘2400公顷,经济损失1.5亿元。灾情发生后,从支农资金中安排165万元,资助农民购买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复产物资,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灾区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帮助农民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同时,落实动植物防疫措施,做好对生猪链球菌、禽流感和害蚁等的防控工作。
深入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集约化、基地化生产。全市重点规划建设的10大蔬菜基地、5大水产基地、8大水果基地、5大花卉标准示范区和333.33公顷鲜切花基地发展势头良好,现代化示范区达20个,农业规模化经营面积43333.33公顷,约占全市农田面积的33%。花卉、蔬菜、水产、畜牧、水果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二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投入1亿元左右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组织制度创新,重点做大加工、流通、出口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全市5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含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52亿元,带动农户21万多户(约占全市农户的三分之一),带动农民增收1.45亿元。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壮大。至年底,全市较有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含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44个,会员(社员)6415人,带动农户5.9万户,固定资产336万元,基本覆盖蔬菜、畜禽、水产、水果、花卉等产业。三是加快推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全市新制定农业标准30项,使农业地方标准达到160多项,基本涵盖农业主导产业;建立26个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快构建市、区(县级市)、中心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同时,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农产品认证工作,全市有321个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6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03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91个农产品获得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18个农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继续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年,市级投入1700万元专项资金,继续实施“青年农民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培训工程”,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扶贫教育培训,全年培训农民5万多人,扶贫中技班资助经费由每年每人2000元增加到5000元,资助范围扩大到全部有农业农村的区(县级市)。农民工资性收入42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比上年增长9.44%。
积极做好中心镇建设和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一是参与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重点配合做好中心村的规划建设和中心镇农业项目建设。是年,继续从支农资金中安排7500万元支持中心镇的建设,并在支农资金项目安排上重点向中心镇倾斜,加大对中心镇现代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国内外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相对集中落户中心镇。至年底,全市有三分之一的市级龙头企业总部和三分之二的都市农业示范区落户中心镇,成为广州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和科技示范的基地。大力改善中心镇的生态环境,将农业产业化作为中心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要求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大力支持北部山区建设。广州市重点扶持花都梯面,从化吕田、温泉和增城派潭、小楼、正果等6个北部山区镇,优化北部山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入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带动等政策措施,培育自身发展能力,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同时,投入725万元对24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改造。
落实农村各项政策,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所有行政村实行会计委派、选聘和代理制。大力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规范财务公开程序,健全农村财务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落实土地二轮承包工作,99.4%的村、98.7%的农户和99.5%的家庭完成耕地二轮承包。开展清欠征地补偿款专项检查工作,落实兑付拖欠征地款案件31宗,涉及金额20.2亿元,有力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的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