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工作概况
2005年,广州市有公共图书馆15个,总藏书量990万册(件);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2个,文化站151个;博物馆、纪念馆40个,参观人数250.5万人次;歌舞娱乐场所482间;营业性演出团队68个;营业性演出场所257个;艺术表演年演出2272场次;电影放映单位162个,电影年放映8万多场次,观众220多万人次;音像销售点档2010个;网吧590家。是年,广州市成功举办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周、第三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第十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第三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广州文化品位。各区、县级市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增城举办的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及各区、县级市举行的大型文艺晚会等活动。
制订并下发《广州市社区文化辅导员工作条例》,制定文化工作重大决策预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完善公示制度和文化行政执法考评办法,继续推进政务公开,简化办理手续,将办理结果在网上公布。
发挥文化工作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年内起草《广州市未成年人儿童文化事业发展计划》,印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针对未成年人特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组织和鼓励面向未成年人的文艺演出,其中“关爱下一代”百场演出,通过将学校教育与艺术欣赏有机结合,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二)专业艺术
2005年,广州市专业艺术创作与展演取得新突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冼星海诞辰100周年的《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在广州、北京演出受到高度评价。广州歌舞团创作排演首部音乐剧《星》,在金钟奖期间首演8场。广东音乐基金会成立10周年音乐晚会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广东音乐晚会《珠江水南国情》、《娱乐升平步步高》演出获得成功。广州粤剧团继续开展大学生进剧场活动,赴北京大学开展演出、研讨等系列推介活动。广州红豆粤剧团排演优秀传统剧目《关汉卿》、《搜书院》及一批经典折子戏。广州话剧团的话剧《港九,我的三年零八个月》演出35场。广州芭蕾舞团演出的舞剧《灰姑娘》反响良好。广州杂技团的《阳光女孩——技巧造型》、《青春节奏——足尖空竹》双双夺得第29届蒙地卡罗国际杂技大赛“银小丑”奖和欧洲马戏协会特别奖。广东省木偶剧团致力提高中心剧场上座率。市文学研究所创作的中篇小说《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艺术家》杂志被评为中国第二届优秀少儿期刊奖。红线女艺术中心积极弘扬“红派”艺术,接待市民10409人次,比上年增加38%;红线女获香港浸会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广州画院创作作品200多幅,参加各类展览15个,举办《长征路上》画展,获得国家级奖项6个。广州雕塑院在城雕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荔湾区将西焦公园更名为尹积昌雕塑园,安放其雕塑作品。各艺术团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以“广州之夜”、“假日文化周”等演出品牌为平台,共演出2272场次,票房收入1227万元。
(三)群众文化
2005年,广州基层群众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全市群众文化工作者开展一系列“都市热浪”广场文化活动,包括金钟奖广场演出、全市“四进社区”的文艺演出、重阳节广场演出等。举办全市群众合唱比赛,全市近百支合唱队上万人参加。结合“2131”工程,积极组织送电影下乡活动,仅元旦、春节期间就放映200多场次。继续组织开展“羊城之夏”青少年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创作取得较好成绩,广州市在第三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中获得10个金奖、10个银奖,全省排名第一。市群众艺术馆在从化举办面向贫困家庭未成年人的7个艺术培训班初见成效,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各区、县级市群众文化工作重心下移,展开基层文化工作竞赛。天河区实施“文化优区”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获得国家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花都区开展广场文化活动260场次、“送戏下乡”45场次,参加活动群众达60万人次,该区文化馆被推荐为全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越秀区推进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工作。黄埔区推行电影、演出和借书“三项免费”文化服务。各区、县级市通过举办 “越秀金秋”、“西关戏曲”、“荔湾之春”、“海珠之光”、“欢乐白云”、“绚丽天河”以及乞巧文化节、三月三泮塘仁威庙会、星海艺术节等区域性文化品牌活动,满足全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四)公共图书馆
2005年,广州市图书馆不断创新和延伸文化服务理念与内涵。广州图书馆获得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年接待读者258.7万人次,书刊流通897万册次;加大社区分馆建设力度,将21个联系点升级为分馆;以“广州文化讲坛”为平台,举办各类讲座、展览、读书报告会等读者活动约2000场次,吸引45.1万人次参加。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读者119万人次,文献外借76万人次,举办读者活动63次,约25万人次参加。各区、县级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文物博物
2005年,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成绩显著。新发现文物线索3000多条,不少具有较高的价值,及时抢救和保护一批文物资源,公布一批登记保护单位,《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和专题片正在编撰和拍摄之中。
城市考古工作不断有新的发现。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南海神庙附近发现古码头,“南汉二陵”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前5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整理工作基本完成。编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规划方案。推进文物信息数据库,基本完成软件设计工作。及时处理湛氏家族墓葬的迁移保护工作。对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进行全面检测,制定保养维修方案。做好黄埔古港陈列馆筹建和十香园纪念馆修缮工作。重修并开放詹天佑故居及纪念馆。在广州博物馆展出的《广州文物保护十年》全面展示10年文物保护成果。
博物馆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市属博物馆举办各类陈列展览134个,接待观众250.5万人次。广州博物馆和南越王博物馆引进“清代皇帝后妃服饰展”、“神奇的楚文化”、“朱元璋皇子王孙珍宝展”、“南越玺印与陶文展”、“洛阳龙门佛教艺术展”等各具特色的专题展览。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策划各种充满岭南韵味的民间工艺专题展览。广东历史博物馆策划的“广州抗战史迹”成为广州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重要展览之一。广州艺术博物院引进“秘鲁千年文化展”、“韩国光州当代美术展”、“纪念赵少昂诞辰100周年书画作品展”等各类展览79个,高剑父纪念馆建成开放。深入开展对广州织金彩瓷调研活动,并在广州艺博院展出“馆藏广彩精品联展”。农讲所在澳门举办“纪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成立60周年展览”。扶持指导各区、县级市和行业博物馆建设。越秀区博物馆举办的“越秀琴坛”和“越秀古坛”吸引大量游客和群众。完成粤港澳文物大展在香港展出的工作。做好文博单位馆藏文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完成博物馆一、二级藏品建档造册工作,开展馆藏文物检查,确保文物安全。
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加快推进。南越王宫署遗址成为广东省唯一纳入国家建设部的大遗址保护项目,“南越木简”的出土进一步确认南越国遗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粤绣、牙雕、广东音乐、粤剧和狮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番禺区沙湾镇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六)文化市场管理
2005年,广州市各类文化市场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巩固网吧专项整治成果,健全网吧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全年查处音像制品非法经营窝点254个、收缴非法光盘2715.38万张,先后3次主办、承办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销毁非法音像制品2000多万张。三是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做好全国城市电影放映单位普查工作,开展粤港澳三地文化消费市场专题调研。四是大力繁荣演出市场,鼓励和支持跨地区、跨行业的演出活动。五是启动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长隆集团有限公司纳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海珠区联星文化产业园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
(七)文化设施建设
2005年,广州市将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5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汇报会,全面部署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其中由市文化局直接协调推进的建设项目28个,总投资超过35亿元。
各大中型文化设施建设取得全面突破。广州歌剧院7月进场施工,计划2007年12月建成交付使用;广州蓓蕾剧院委托团市委负责组织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辛亥革命纪念馆选址于黄埔区长洲岛上,建成近现代革命史的系列文化景点;中共“三大”会址加快维修建设工作进程,争取2006年7月1日之前开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广州沙河顶艺术苑于12月破土动工,将成为一个集艺术创作生产、演出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景区;东川路广州画院美术馆的产权归属、东山剧院产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市群众艺术馆分馆、市少儿图书馆分馆新增面积分别为6000多平方米和4600平方米,正在进行设计招标工作;海珠大戏院改造后通过招标交由企业经营管理,开张试业;广州文化活动中心(太古汇)与香港太古地产合作建设;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维修总体设计方案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南越王宫署博物馆加快筹建;海事博物馆选址南海神庙原址附近,完善建设方案;花都民俗博物馆规划方案正在进行调整修改;增城图书馆新馆和从化图书馆新馆完成立项、设计招投标及征地等工作。
各区、县级市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白云区投入9860万元将原新市镇政府大楼改建为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少年宫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番禺区投资700万元的冼星海纪念馆建成开馆;投资3500万元建成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南村镇文化中心。
(八)文化体制改革
广州市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05年,广州市文化局参与制定并落实《广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走出一条符合本市实际的文化体制改革道路。这一年,新成立的广州民族乐团排演近30首曲目,深入基层“月月巡演”;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划归广州大学管理;撤销局属文化文物稽查队,并入市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做好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以及广州书画院、广州市文学研究所5个单位合并组建广州市文学创作艺术中心的前期工作;将刘氏家庙、锦纶会馆、南海神庙下放移交给所在区政府管理。
推进各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在局系统艺术、群文和文博单位全面铺开聘用制改革工作。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有新突破,对文化器材公司实施破产,关闭新闻图片社。
(九)对外文化交流
2005年,广州市派出文化团体86批880人次,来穗文化交流的团体21批273人次。主要出访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泰国、摩纳哥、日本、南非、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立陶宛、芬兰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做好中法互办文化年里昂文化周有关工作。广州杂技团为纪念中泰建交30周年,在泰国51天演出59场,观众达18万人次;红豆粤剧团出访美国28天演出22场。日益活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十)文艺创作与研究
2005年,广州市文联组织文艺家深入生活、采风和创作,推动文学创作与研究,组织出版《时代风流——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素描》、《面对·提升·超越——广州文艺评集》、《浦东交响曲》、《傅庚辰交响作品选》等著作4部。组织文艺家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主办的“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文学作品征集活动,上报文学作品31篇,其中3篇报告文学和1副楹联获银奖,2副楹联和1篇诗歌获优秀奖。是年,作家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60篇。组织召开张梅小说《太太游戏团》研讨会、梁凤莲长篇小说《西关小姐》暨岭南文学与文化关系研讨会、纪念巴金座谈会暨巴金作品研讨会、《广州百景图》作品展暨画册首发式及作品研讨会。
(十一)地方志编纂
2005年,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市志总纂任务和责任分工的通知》、《关于印发<广州市志总纂会议及总纂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关于在广州市区划调整中做好区志编修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市区划调整中,加强对区修志机构组建和修志业务衔接的指导和协调,萝岗、南沙新区及时组建修志机构;撤销的东山、芳村区及原越秀、荔湾区续志下限的延伸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11月29日召开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至年底,《广州市志(1991~2000)》110个分志中,有105个分志完成初稿编写,其中43个分志完成送审稿,29个分志进入总纂,7个分志完成总纂。5月,《增城市志》的编修工作正式启动,至此,12个区(县级市)志的续修工作全面开展。《芳村区志(1991~2005)》、《天河区志(1991~2000)》已进入审稿阶段;《东山区志(1991~2005)》完成验收工作。其他区(县级市)志正顺利开展总纂工作。
是年,完成《广州百年灾害史话》、《广州华侨人文景观》、《广州通2005年版》等地情书的出版;对《南海神庙史料》、《广东清代笔记五种》等古籍进行校点整理;审定《潘国文行史》、《清代广州社会文化消费研究》等地情书文本。出版首届区、县级市志电子版;完成从2004年7月开始与广州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广州之最》(共52集)。参与主办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的“广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展览”。
(十二)档案事业
2005年,广州市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强化档案综合监督管理,完成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推动档案事业取得新进展。
档案事业综合监管
是年,广州市130个单位实现档案综合管理达标升级,其中省特级51个,省一级44个,省二级35个,141个单位通过市档案局的达标复查。加强对162个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监督、指导。市档案局与市发改委、市建委联合制发《关于加强我市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意见》,与省档案局联合在市地铁三号线洛溪车辆段召开工程竣工档案验收业务研讨会。对49个市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登记,对环珠三角高速公路东二环段、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大学城等22个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对广州南部地区快速路、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期工程、本田轿车出口基地、地铁大学城专线小谷围站等10个重点工程项目(分部工程)的档案进行验收。至年底全市基本完成农村建档工作。其中97.6%的镇机关完成达标任务,99.8%的村完成建档任务。全面铺开社区档案工作,全市1445个社区居委会,有1348个完成建档工作,建档合格率93.3%。加强对民营和国有境外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市档案局与市工商联联合召开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会议,与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联合制定下发《广州市驻境外及港澳地区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指引》。《广州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厅审核印发,为广州市广泛开展名人档案征集、收集工作提供依据。
档案馆库建设和基础业务建设
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完成选址规划和可行性报告研究。番禺区档案馆建成全市第一个省示范档案馆。花都区新档案馆建设通过立项。荔湾区政府调整2000多平方米用房作为区档案馆新馆。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为区档案馆划出1000多平方米用房,并投入304万元购置设施设备。市公安局投入近900万元筹建公安档案馆。这一年,13个综合档案馆共接收档案70716卷,市房地产档案馆接收294202卷,市城建档案馆接收45813卷。同时,市档案馆征集到有关广州的历史档案、资料475卷,缩微胶片30卷;番禺区档案馆征集名人档案516件,历史照片5000多张;市城建档案馆征集历史照片1600多张,历史地图44幅。市档案馆完成全市310项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照片拍摄任务,共拍摄底片685卷,录像900分钟,整理和收集照片档案2.8万余张,制作和复制拷贝DVD视盘42套,为市领导和25个单位提供照片5000多张。参与“广州市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览”筹展工作,提供照片250多张。
档案史料开发和利用
广州市档案馆和文件档案服务中心全年接待来馆查阅档案资料1157人,提供利用档案3806卷次,复印文件、档案资料7994页。这一年,广州市档案馆与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展”、“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广州史迹展”、“历史的烙痕——抗战时期广州老照片”展览、“广州地区抗战史迹展”等展览;以及合作拍摄《广州十三行》电视专题片。黄埔区档案馆配合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举办“千年黄埔”历史档案展,该展览还被区政府出访团带到瑞典,在哥德堡展出,在当地反响热烈。番禺区档案馆举办“荣誉市民事迹展”,全年有港澳地区及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近1000人参观。荔湾区档案馆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西关风华文化艺术展”。市城建档案馆配合“亚运广州——广州城市论坛”活动,举办“城市记忆”专题展览,承办市政府组织的“伯明翰-广州文化周”中“现代城市建设风范展”。市档案馆编辑出版《侵华日军广州暴行录》,编写《张广宁市长重大活动纪实汇编》,并与有关部门合编《张广宁市长政务活动新闻报道汇编》、《中共广州市委主要领导人讲话文稿选编》第4辑和第6辑。
档案宣传教育和学术交流
市城建档案馆参与瑞典国家档案馆主持的欧盟项目——“文化科学资源的电子化、档案化、网络化长久保存与利用”的研究,成为项目组正式成员。市档案局举办8期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班,培训学员1250人;举办2期10个档案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1500多人次,组织全市253名档案人员参加国家、省档案局举办的各类档案专业培训班;举办8期出租屋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1000余名;在香港免费举办境外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培训班,24个驻外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33人参加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