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雄的广州三元里人民高举反侵略的大旗,誓师于三元古庙前,狠狠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1841年5月25日,英军占据了广州城北的各炮台,以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为司令部。5月29日,一队英军来到三元里村抢掠。三元里村位于广州城北,是一个拥有几百户人家的村庄。村民主要以种水稻、菜为生。三元里村北有座三元古庙,建于清初顺治年间,供奉北帝的道教庙宇,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英军闯入三元里村的东华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菜农韦绍光与村民闻讯赶来,忍无可忍,立即拿起锄头、扁担,打死英军八九名,其他的英军见势不妙,狼狈逃回四方炮台。
韦绍光和村民料定英军决不会善罢甘休,必来报复。于是,他们马上召集全村人齐集在三元古庙前举行抗英誓师大会。从古庙拿出供奉北帝的三星旗作为指挥令旗。三星旗为黑底牙边三连星三角神旗。据说旗上的白色三连星象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三元里村民把三星旗作为同英军战斗的指挥令旗。韦绍光带领村民对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村民还商定:全村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丁,准备一齐出动,上阵杀敌;敲锣打鼓进兵,统一指挥作战。
一乡有难,八乡同助。三元里的抗英斗争立即得到附近103乡村民,以及打石、纺织工人的支援和响应。29日,各路代表会集于牛栏岗(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举行抗英斗争会盟,共同商量杀敌大计。会上决定以三星旗为总令旗,以乡为作战单位,当英军来骚扰时,一乡鸣锣报警,各乡齐出支援。各乡15~60岁的男丁参战,妇女负责供应茶饭,老人儿童疏散到安全地带,并订出了5月30日引诱英军至牛栏岗,伏击围歼的作战计划。
牛栏岗位于三元古庙东北约一公里处,有一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的狭长盆地,盆地的东南是层峦叠峰、草葱木茂的白云山麓,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因而抗英群众决定把主战场设在牛栏岗。
5月30日一大早,广州三元里103乡的农民和打石工人、纺织工人以及水勇约一万多人,打着各色旗帜,手持大刀、长矛、锄头、石锤、枱枪等各式武器,集合于牛栏岗。抗英队伍按预定的作战计划,大部分队伍隐蔽埋伏于牛栏岗四周,等候英军前来;而小部分队伍则佯攻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任务是引诱英军进入包围圈。当时,驻守在四方炮台的英军正在吃早饭。英军司令卧乌古忽然发现有一队义勇手持大刀、长矛等简陋武器向炮台进攻,于是命令除少数英军看守四方炮台外,亲自率领2000多英军携带来福枪、火箭炮等各种先进武器,气势汹汹地扑下山来。抗英队伍按计划迅速向北撤退,英军不知是计,穷追不舍,不知不觉被抗英群众引到了牛栏岗。正当卧乌古发觉中计,准备往回撤退时,忽然,牛栏岗四周的三星旗在挥动,锣鼓齐鸣,伏兵四起,锣号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抗英群众以泰山压顶之势向英军冲杀过来。不知所措的英军被抗英群众紧紧包围,顿时乱作一团,有的慌忙放枪抵挡。抗英群众豪不畏惧,用大刀、长矛、锄头、藤牌、枱枪为武器,与英军展开了生死搏斗。英军少校毕霞被农民颜浩长用长矛剌死。到了中午,晴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鸣动,接着暴雨倾盆而下,英军的火药枪、火箭炮因火药被淋湿而失去了威力,只好用剌刀对仗。英军拖着笨重的皮靴,在泥泞的水田里、瓜棚下到处乱撞。三元里人民愈战愈勇,他们披上蓑衣,戴上竹笠,赤着脚在雨中飞奔,来回冲杀。妇女儿童也不甘落后,他们不怕危险,为抗英群众送茶送饭,呐喊助威。太和乡妇女“飞砣凤”原是一个杂耍艺人,她在战斗中使用一对飞砣打伤了不少的英军。英军37团3连在撤退中,被抗英群众团团包围,英兵为了保命,一个接一个结成方阵抗拒。英勇机智的群众,巧妙地用带钩的长矛从方阵中将英兵一个个钩出来打死,杀得英兵溃不成军,狼狈地逃回了四方炮台。
牛栏岗一仗,抗英群众大获全胜,共歼敌200余人。三元里人民还缴获了英军枪支、刀、剑、军服等战利品一批,被颜浩长矛剌死的英军少校毕霞的军服、佩剑等物,原件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纪念这次抗英斗争的死难烈士,广州市政府于1950年在三元里村的山岗上建立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一八四一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当年抗英誓师的地方--三元古庙,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远为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