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是闻名中外的抗日将领。1942年春,他担任陆军新编第38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协同盟军与日本侵略军作战,在仁安羌一战中大败日军,救出被围的英军7000多人,英国女皇因此给孙立人和属下多人授勋。1944年8月,他升任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统辖新22师、新38师、新50师参加缅北反攻作战。他带领全军官兵翻过野人山,攻克缅北重镇孟关、克拉班、密支那等。1945年1月,经血战收复茫友,与滇西的中国军队会师,使中印公路(从印度列多至八莫)与滇缅公路相衔接(又称史迪威公路)。在赴印度、缅甸对日作战中,新一军作战700余次,转战1500多公里,歼敌74000多人,为中国抗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孙立人被盟军誉为“东方的蒙哥马利”;新一军亦有2万多名官兵献出生命,其中包括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少将。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立人奉命率新一军到广州受降,负责解除广州地区的日军武装。1945年9月7日,新一军先头部队到达广州。同时12月20日,他主持召开了“追悼齐学启副师长暨缅战阵亡官兵大全”。为永远纪念在印、缅作战中牺牲的爱国将士,孙立人等决定在广州白云山麓马头岗(今沙河广园西路和濂泉路一带)修建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公墓由名设计师杨元熙设计,建筑费用为国币7000万元,面积达100多亩,同年10月5日动工。此地原是长满野草的荒地,最初由600名日军战俘除草填土,意为“以敌汗报流血,聊慰忠魂”。
1947年9月,公墓在新一军驻军广州2周年纪念日落成。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公祭阵亡将士。已升任陆军副总司令的孙立人和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省府主席罗卓英及各界人士、烈士家属数千人出席。典礼由张发奎主持,并为公墓揭幕。孙立人在致词时神情激动地说:“广州是革命策源地,马头岗附近有72烈士、廖仲恺、朱执信诸位先生的墓园。广州是抗击侵略者的英雄城市。选择广州来建筑阵亡将士公墓是最有意义的事。”特别感人的是,3头被新一军从日军手上俘获的大象被特地带到公墓前,在哀乐声中,大象似有所感,吼叫数声,令在场的人肃然起敬。
新一军印缅阵亡烈士公墓由墓门、纪功亭、纪念塔三部分组成。墓门是一座横排3门的牌坊,"陆军新编第一军阵亡将士公墓"的门额由蒋介石题写;两侧门柱上的“顶天立地”、“震古铄今”也是蒋介石的题词。题词下屹立着两尊头戴钢盔、手执冲锋枪的新一军士兵塑像。从牌坊进去,经过一条小河,建有两座纪功亭。两亭均为八角攒尖顶,上盖黄色琉璃瓦。亭正面悬挂着蒋介石题写的“勋留炎徼”匾;背面是孙立人题的“浩气长存”匾。规模巨大的纪念塔矗立在一座平台上,方型的底座有4米高,正面开有一门进入塔内。塔上方镶嵌着孙立人题写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石碑。底座顶端安置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铜鹰,重逾千斤,是用在印缅作战时发射完的空炮弹壳熔化铸成的。鹰为该军军徽。底座左、右、后三面墙上镌刻着2万多名新一军阵亡官兵的英名。底座四角竖有四条尖顶石柱,直指云天。
由于世事变迁,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原状已有改变。牌坊仅存遗址,纪念塔旁亦建起大楼,只有一座纪功亭仍能保持原貌。1990年,孙立人将军在台湾逝世,临终前遗言将其遗骨埋于广州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旁。我们期望祖国早日统一,孙将军遗愿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