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的市电信局大楼工地正在紧张施工,随着南边钻桩机“隆隆”地呼叫,一些“万岁”瓦当、绳纹筒瓦、板瓦等文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两年前在这里试掘秦汉造船工场遗址时,曾发现上面覆盖着一条印花地砖石铺砌的走道,经专家考证为南越国文物。其走道上覆盖着1层大火烧过后残留的炭屑和印有“万岁”二字的瓦当,与司马迁在《史记·南越列传》中所记载汉武帝派五路大军平南越时,楼船将军杨仆纵火攻破南越国都城番禺的事件吻合,从而认为该处为南越国宫署。这意味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广州市电信局立即通知停工,保护好现场,上报有关部门,为保护好祖国文物贡献出一分力量。
经考古人员进场试挖,挖出一个约300平方米斗形池状的石构建筑遗址,这仅是其中的一角。据有关报道:其西、南两边同为斜坡形,坡面斜长11米。北面因有大楼覆盖,无法开挖,各边仅揭出长20米的一段。石构建筑是一个水池,底部用厚5-12厘米灰白色砂岩石板作冰裂斗合精工铺砌,石板上用河卵石平铺。这“冰裂铺砌”式样在我国还是首见。据文物专家说,这铺砌式样与公元前548年的希腊阿波罗神殿遗址挡土墙砌法相同。这究竟是有外国专家指点或外出学习,还是偶然的巧合,只能由人们自己去猜想了。
不久,又在石水池西边约30米处,清理出一个保存得相当好的砖砌井。井深9米,结构精巧,经化验其水质,颇接近当今的矿泉水,符合饮用标准。文物专家麦英豪自信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越王井”,起码也是它的“姊妹”。在宫署遗址中(包括御苑遗迹)挖出的水井竟有82口,从水井砌料分,有上井、砖井、陶圈井、木井、瓦井甚至蔑圈井,应有尽有。最有趣的是八卦砖井,此井从横截面看,八行竖砖衬起砖间的横砖,恰如八卦状。行家称之为“刚性结构井”,井壁越挤越坚固,耐用度非常井可及。这么多的井,并非同一时期构筑,其建造时间跨度从西汉至民初,可见古人筑井技术水平之高超。
在石水池的南部,1997年,考古人员又在地下发现一条长约150余米的石渠。此渠底宽1.3米,铺砂岩石板,比池底高约1.5米;两边渠壁用石板砌筑,稍向外斜,渠壁石板上密排比拳头稍大的灰黑色河卵石,卵石上又以之字形点布约篮球般大的黄白色卵石,显然是为了美观,但其作用可改变水流速度,令活水过渠时涌起粼粼碧波,兼有悦耳声响,给人以愉快的享受,构思真不简单!整条石渠有三个石板斜坡出口,渠西有一段横跨石渠,长约1.3米的石板桥,北侧保留有9块步石,平铺呈弧形,间距为0.6米,恰似当今公园草地中供行走的步石,石桥西终端是插木闸以调节水量的石槽,并加一个凿出直棂条孔的石箅组合成,外接一条木渠(为暗渠)以渡水,向今儿童公园范围延伸。据专家估计,南越王宫的主体建筑遗址,应在今儿童公园地下,形制应相当宏伟。
石渠东接的那个弯月形大石池,当中竖立两列高1.9米的大石板,后靠背壁、前留通道,把石池分了格,两边各立一根八棱石柱。池底有一层淤积土,内有叠压成层过百的龟鳖残骸。《史记》说赵佗活百岁而“童颜矍铄,视听弗衰”,难道与饮越王井之“矿泉水”和日常进补龟鳖有关吗?让将来的历史证实去吧!
在石水池附近出土的一块石板上刻有秦末隶书“蕃”字,即番禺的简称,还发现有“赀”、“阅”等字,均为岭南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石刻文字。南越国人的烧砖技术也十分高明。石水池附近出土的95×95厘米铺地大方砖,堪称全国之最,其次的70×70厘米,厚12厘米的印花大方铺地砖(色微红,古称“金砖”),其形大、平整、古老,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御苑遗迹,引起全国轰动。被分别列为1995年和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成就之一。国家文物局张柏副局长带领5人专家小组曾到现场考察,认为“这个遗址是广州建城2210年的历史物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秦汉建筑遗存中唯一的石构建构;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它不仅是广州、广东的珍贵历史遗址,也是全国的历史文化财富,要切实保护好。”国务委员李铁映致函省市领导:“关注此事,保护遗址。”因此保护和开发这个历史遗址,广州市政府是下定决心的,正如林树森市长说:“建设用地的损失是有数可计的,可文物损失的价值却无法用金钱算得出。祖先留下的财富,不能败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我们深信,不久的将来,举世瞩目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必然以其绚丽夺目的光彩,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供人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