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西荔枝湾畔的海山仙馆,是清代广州富商潘仕成的别墅,素有岭南园林之冠的美称。潘仕成,字德畲,道光十二年(1832年)参加顺天乡试,中副榜贡生。后因捐助巨款赈济北京地区灾荒饥民获钦赐举人,曾以经营盐务、洋务为主,后承办海防和军工,遂成巨富。屡次获清廷委任官职,曾任甘肃平庆泾道、广西桂平梧郁道。后调任两广、浙江盐运使。
海山仙馆建于清道光年间,馆门有“海上神山,仙人旧馆”对联,故名“海山仙馆”。馆园是一座艺术园林建筑,从俞庆洵《荷廊笔记》的记载可见其园林景色之美,文中说:该园占地面积辽阔,园中有一小山,山上松柏苍郁,拾级而登,石径曲折迂回,俨然苍岩翠岫矣。山旁有一大池,广约百亩,与江水相通,隆冬不涸,微波荡漾,可以泛舟。在池塘之旁,又有一堂,迥廊曲径,雕花栏杆,十分精致,离堂散步之外,为娱乐场所,每于台中作乐,则音出水面。飘飘缈缈,有如仙山琼阁,令人为之陶醉。在堂之西面,接着小桥为水榭,轩窗四开,一望空碧。三伏天时,藕花香发,清风徐来,暑气全消。在宽敞花园里,遍种荔枝树,绿荫处处,丹荔垂垂,高阁层楼,曲房密室,掩映在绿树丛中,仿如世外桃源,人间之仙境。不少文人雅士面对如此秀丽景色,情不自禁挥毫作联,有题联云:“荷花世界,荔子光阴”。“荷花深处,扁舟抵绿水楼台;荔子阴中,曲径走红尘车马”。何绍基留别海山仙馆题联云:“无奈荔枝何,前度来迟今太早;又从苏舫去,主人不醉客常醺”。
潘仕成极喜收藏,且收藏甚丰,馆内金石、碑刻、古帖、古籍之多,曾以21字的斋名(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历数家珍,被誉为“南粤之冠”。他不惜花费巨资刊刻成《海山仙馆丛书》56种,487卷,共120册,丛书具有中西结合特色。他搜罗历代书法名家王羲之、欧阳询、蔡襄、黄庭坚、苏东坡、米芾、赵孟頫、阮元及清代名人等的法帖、手迹,分为摹古、藏真、遗芬,镌凿成千多块石刻,大多镶嵌在海山仙馆回廊曲径的沿壁中。还把这批石刻拓本编成《海山仙馆丛贴》。计有:《藏真初刻》16卷,《藏真续刻》16卷,《藏真续三刻》12卷,《藏真四刻》6卷,《海山仙馆楔叙》2卷,《尺素遗芬》4卷。还重刻《佩文韵府》212卷,《兰亭集帖》4卷。选刻医药《经验良方》10卷。还收辑算术、地理、西人著述,并附有大量插图,是研究广州经济史、科学史和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海山仙馆的千多石刻是潘仕成长期专雇工匠精工镌刻而成,自道光九年(1829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完工,历时37年。其中《尺素遗芬》石刻一种就历时8年。潘仕成交游遍天下,书信来往甚多,留下不少名流翰墨,从中选出其中重要的书信,摹刻于石上。石刻手书人包括有相国、太史、尚书、侍郎、总督、布政使、巡抚、将军、太守、状元、榜眼、探花以及翰林院的殿撰、修撰、编修者等113人之多。可见潘仕成耗资和花费的心血之巨大。随着岁月流逝,至今只有《尺素遗芬石刻》部分基本保存完整,现存于原汪精卫旧宅“湖海亭”的遗址(现广州法政路30号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大院3号楼)。
潘仕成平生轻财好义,乐善好施,早年为京城、广东地区多次赈济捐资,一次竟达13000两白银之多。后又捐资13500两抢修广州贡院,出资为小北门至白云山铺设石路等。在督办我国沿海七省战船时,捐制战船和军饷。不惜重金捐制火炮抗英,受到两广总督林则徐、祁的赞扬。1842年曾出资6500两重金聘请美国人壬雷斯来华研制水雷,获道光皇帝嘉奖。
潘仕成后因盐业亏累而破产,馆园及财产被抄没入官,于是官府招商投标,以每张3两银,发行彩票,中奖者得此园。据传,中奖者是一位教书先生,后因得此园无用,只好拆料变卖。有人将“海山仙馆”四字拆成“每人出三官食”六字,讽喻潘仕成最后破产的窘况。
海山仙馆确切馆址所在地众说纷纭,据有关资料介绍,范围大致在荔湾湖一带。南至蓬莱路,北至泮塘,东至小画舫斋,西至珠江边这一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