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 生活娱乐 - IT资讯 - 名企之窗  导航:首页 >> 生活娱乐 >> 广州党恩新街介绍

广州党恩新街介绍
作者:广州在线 来源:gzol.com.cn 更新日期:2014-12-18 阅读次数:

    广州中山八路有条党恩新街,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它由16幢4至6层楼宇组成,在当时国民经济困难和恢复时期,可算豪华住宅区了。这些新楼建成后,安置了占当时如意坊一带80%多的624户、3113位水上居民。为感激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这里就命名为党恩新街。

  安排水上居民上岸居住的工作可追溯至1954年。当时周恩来总理在广州白鹅潭视察了水上居民生活情况后,指示广州市、区政府领导要为水上居民建好陆上住宅。

  1958年初,广州市政府拨款在荔湾涌边街建成两栋三层的水上居民新居,70户水上居民喜迁新居,市长朱光亲自到宿舍探望。

  1961年,又有一批二层居民住宅楼在中山七路落成,106户504名水上居民赶在春节前搬入了新居。当时,荔湾涌一带水上居民搬家时,在运输车上自发地挂出了“千年浮水面,今日岸上迁”、“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等横额,真实地反映了水上居民结束世代屈居小艇飘泊流离的生活的喜悦心情。

  世世代代以来,水上居民的飘泊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从下面一首童谣可看一斑:

  世世水为乡,年年艇作家。

  沉沦波浪里,生活海天涯。

  昔日荔湾区近5000户的水上人家,上岸前的住家艇均已十分破烂,他们难以找到适合的修船木料,找木油保养也难,内河搁浅,日常食水困难,靠涨潮时储一点河水供饮用,卫生条件很差,加上社会工业发展,河上机动船多了,小艇出海不安全,因此水上居民视上岸定居、安置就业为真正的翻身解放。过去住小艇,实用面积不足3平方米,一家三四口人,人均不足1平方米,无厕无厨,不少人还两代同艇,其居住困境,不言而喻。1958年以后,荔湾区的水上人家先后上岸定居,才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厅和房,合家欢聚笑逐颜开。他们纷纷用歌颂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年画贴满客堂以颂党恩。这一社会变迁新事,成为当时广州最热门的社会新闻,连东欧捷克等国家的电视台也赶来如意坊拍摄广州水上人家这一题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