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流经今天广州城的那段珠江宽达2000余米。
《南越志》载:“南海有沉香之水,又有浮水之石。”这石后称为海珠石。其中还有一个民间传说。
某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三元宫演大戏,人山人海很是热闹。一个讨饭的老太婆碰翻了酒档一瓮酒,被档主抓住没钱赔,正闹得不可开交时,一个叫崔炜的书生为她付了钱。
这个老太婆原来是鲍姑,她后来施法术让崔炜游了南越王赵佗的坟墓。在墓中,崔炜得到了赵佗生前视为镇国之宝的阳燧宝珠。(注:真正的赵佗墓至今未找到)
不久,来了个波斯商人,说他们的国王丢失了也是镇国之宝的摩尼珠,跟崔炜所得的一样,他愿以十万贯重金购买。几经谈判,交易达成。
波斯商人立即带着宝珠回国。在船上,他拿出宝珠把玩,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当年珠江宽达数里,称珠海),商人一怔之际,宝珠已犹如一道白光,从他掌心跃起射入江中,三转两转,钻到一块巨石下面去了。这条江,由此得名珠江;那块巨石,便是海珠石。
《海珠石》得名的另一个传说,则跟光孝寺和北京的故宫扯上了关系。
话说从前光孝寺有一个后花园,花园旁边住着一位赵举人,其祖父是前朝宰相,而他自己则是个二世祖(败家子)。虽无实学,却附庸风雅,喜好古玩。他的书房前有一个很大的洗砚池。一天,家童失手把端砚掉进洗砚池里了,立即跳下池里去找,没找着,却捞上来了一块青绿色的大石板,长三尺,宽两尺,厚五寸,晶莹光滑,甚是可爱。赵举人见了喜欢,便拿进书房放在木架子上,在上面放古玩。
赵举人坐吃山空,把值钱的古玩差不多卖光了。一天,来了个外国珠宝商,说要买他的珍宝,但挑来挑去都摇头,赵举人只好亲自带他进自己的书房挑,商人一眼就看中了那块青石板。赵举人心中暗吃一惊:这也是宝贝?商人见他犹豫,就连忙改口:“你若不肯整块出让,可将它分成三块,我取中间一块,酬金三千。”双方立下契约。
外国商人随后带来玉工,把青石剖开。赵举人一看中间那块,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河浴日图,只见群山叠翠,草木青葱,下方碧波荡漾,东方旭日映出空中一片耀目霞光。不觉一时怔住,但悔之已晚。
外国商人拿了宝石后,急奔坡山渡口(今广州惠福路五仙观附近,晋代时是码头),登船返国。开船前江面平静,走不多远,突然大浪翻滚,把船拖回了坡山口岸,风浪遂平。第二次开船后仍是如此。外国商人不死心,下令第三次开航,结果怒吼的波涛将他的商船打翻,瞬间无踪。因这件河山宝石形同中国江山,南海天神海将见把它送回口岸不成,就只好将它沉没海底。
第二天清晨,船只沉没处浮起了一块闪烁珠光的巨大海石,据说便是这宝石所化,称为海珠石,今天仍流经广州城的这条江也就叫珠江。
撇开神话传说不论,这海珠石事实上是一块由白垩纪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大礁石,因耸起于江水之中,故又称海珠岛。它长100多米,宽50多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的变化而似浮沉海上,古人因而赋与它神秘的色彩,成为广州历代游览胜地。民国初年,这石岛被辟为海珠公园。到了1931年,广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将海珠公园填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石从此被埋于地下。今天的迎珠街、连珠街、珠海波光、海珠广场、海珠路、海珠桥以及原来的海珠花园等街巷道路及建筑物名字,便成为人们对这块神奇的海珠石的遥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