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一生中,曾当过一次“老板”,而且仅是惟一的一次。
这是1927年春天,鲁迅从厦门来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因为他目睹广州的进步文艺青年都渴求知识,而当时的文艺园地暮气沉沉,“如同一块沙漠”。于是,任教之余,筹划在旧番禺学宫东侧的芳草街内,开一间书店。
在百忙之中,鲁迅一方面与上海北新书局的李小峰联系,组织书源运到广州来;另一方面,又征得离粤赴武汉的孙伏园同意,租用他原来的芳草街住过的小楼作为店址,开办一间传播新思想、培育南方文学新苗的“北新书屋”。
3月25日“开张”这一天,原来十分清静的芳草街,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一班闻讯而来的文学青年,把这小小的书屋挤得门庭若市;鲁迅也兴高采烈地在书屋里招呼前来购买新书的青年,并欣然和大家畅谈“未名社”的书刊和《莽原》杂志在北方的影响。对这班热切和鲁迅见面的青年来说,这一天,简直成了他们终身难忘的日子。
在书屋开张的第二天,许广平还特意写了一篇《北新书屋》的短文,介绍北新书屋的经营宗旨,文章发表于同月31日广州《国民新闻》的副刊上,文中说:“因为自己比较的知道情况,就为要读新书的人们介绍一下,也可以说是近乎变相的广告。”
平时,书屋是由许广平的妹妹许月平来打理。每当有空,鲁迅也会来书屋走走,和文学青年见见面,谈谈文学。因此,不少文学青年除了经常来购买新书之外,也常常来这里等候鲁迅,向先生请教,以便吸取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可以说,鲁迅在这间书屋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少的,由于鲁迅先生辛勤的开垦和耕耘,使这间书屋终于成了广州文化“沙漠”中一块小小的“绿洲”。
可惜,好景不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一批爱国青年遭到无理拘捕,为了拯救学生,鲁迅愤然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书屋也在不久之后就停业了。所剩的存书,鲁迅也廉价让给了永汉路的共和书局。在移交这些书籍时,从包装到搬运,甚至请帮手吃饭,鲁迅都亲自动手去做,而且歇业结欠的80元,也由鲁迅亲自掏腰包付清。所以在同年8月17日,在他写给友人章廷谦的信中,曾风趣地说:“别人做生意而我折本,岂不怪哉!”尽管耗时费力又折本,但鲁迅看到“书屋”毕竟对广州新文学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便也十分满意了。所以8月15日,即书籍移交给共和书局的那天,鲁迅将事情办妥之后,还兴致勃勃地请了几个前来帮手的青年何春才、陈挺进、立峨等,在中山四路的“妙奇香”茶楼吃了一顿饭。席间,这位导师兼“老板”亲自提壶酙酒,谈笑风后,那热烈的场面,在旁人看来,还以为是在庆功祝捷呢!
同年9月27日,鲁迅离开了涉足不满9个月的广州,与许广平一起,前往上海,开始他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