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要得到一册图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不少私人藏书家对千辛万苦才积聚起来的书籍十分珍惜,尝闻清人王昶(1725--1806)爱书成癖,视书如命,其藏书印曰:“二万卷,书可贵。一千通,金石备。购且藏,据且货。愿后人,勤讲肆。能文章,明义理。习典故,兼游艺。时整齐勿废坠。如不材,敢卖借。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 。”正是这种秘不示人,抱残守阙旧观念的影响,多少年来,本来已是十分有限的图书文献掌握在个别人手里,普通百姓难得一见。时至近代,西方图书公藏思想东渐,梁鼎芬是我国较早接受图书公藏意识的有识之士。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中法战争时上疏弹劾李鸿章,降五级调用。自是从事教育,历长丰湖、端溪、广雅、两湖、钟山书院,所至之处,建立书藏,制定书约。1886年,梁鼎芬撰《丰湖书藏四约》,率先提出“今年书藏乃一府公物,非一人之私有(原注:与藏书家不同)。不借题不如不藏,不读不如不借”的理论。这可视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意识之滥觞。1910年,梁鼎芬将祖辈相传的“葵霜阁”藏书命名为“梁祠图书馆”对外开放,在广州大东门内榨粉街93号住宅中创立广东第一间私人图书馆,他亲定《梁祠图书馆单程》,内有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五约,劝人多抄书,多借书,又主张办馆为公和捐书公藏。梁鼎芬预料广州不久将会成立“大书藏”(图书馆),其遗愿是将自己的藏书捐入图书馆,并吩咐儿子若能读书,可到图书馆去阅览,不必定在家中。1919年,梁氏后人将600多柜藏书全部捐给图书馆,这是广东省图书馆收到的第一批私人捐赠的图书,现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书中,凡钤有“番禺梁氏葵霜阁捐藏广东图书馆”朱文长方印的古籍,便是80多年前梁氏后人捐赠之物。
1910年,广东揭下学使沈曾桐命学务科长图书科长冯愿,以广雅书局为基础,筹办图书馆。次年辛亥革命成功,广东提督胡汉民仍命冯愿续办此事。1912年6月,广东省第一间公立图书馆--广雅书局广东图书馆在广州城文明门外聚贤坊(今文德路62号)正式开馆。馆内主要建筑“红楼”,建于1910年,面积3000多平方米,四面回廊,面水而立,楼上是书库和办公室,楼下有两个阅览室。其后为十峰轩、藏版楼,与抗风轩、广雅书局校书堂以及三忠祠隔濠(玉带濠)相望。1917年,该馆改名为广东省立图书馆。
1927年,广州市长林云陔为纪念孙中山,促进文化事业,提议举办市立中山图书馆。经市行政会议决定交由财政、教育、工务3局共同规划筹办,预算开支100万元,其中16万元为建筑费,14万元为设备费,50万元为各项图书购置费。1928年,派出募捐专员伍智梅、黄谦益等赴美募捐,经历美国、古巴、加拿大、墨西哥,得华侨踊跃捐输,募捐美金11万多元,约合广东毫银30万元。市立中山图书馆选址文德路广府学宫(今文德路81号),北枕番山,东临翰墨池。面积6000多平方米,外廊仿古宫殿式,内部采用西式,规模宏伟壮观。附近有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广州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等高校,以及教忠、禺山、大中等中学,颇便学生。1929年,市立中山图书馆兴建,1933年10月落成,于是省、市图书馆同在一条文德路上。次年,省图书馆被撤销,其藏书33500册由市馆接收。
1940年,省图书馆在曲江复办,战后迁回文德路原址。解放后,省馆改为广东人民图书馆,市馆改为广州市中山图书馆。1955年,经省文教办同意,省市图书馆合并,名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82年,广州图书馆在中山四路(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旁)开馆;1986年,省中山图书馆在文明路兴建新馆,地址距离市图书馆仅百米左右。几十年来,省市图书馆既合又分,其馆址却一直“形影不离”,亦算巧合。
此外在广州还有中山、暨南、华工、华农诸高校图书馆以及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996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原市总工会(原胡文虎旧宅)开幕,每逢假期,孩子们又多了一个好去处。2000年9月,坐落在惠福路大佛寺内的广州佛教图书馆开幕,这些都反映了广州巿图书馆事业繁荣兴旺,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随着网络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北京建成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作为超星数字图书馆华南站,现有35万种图书、1000万篇期刊论文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广大读者在计算机上阅读,这意味着图书馆每天开放24小时,人们不受时间、地域和复本量的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