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富于营养,而且其美味诱人,很多人都喜欢吃。
广州人吃鸡另有自己一套。比如,北方人爱炖老母鸡,广州人除药用外,超过一年的鸡,便极少问津;外地鸡个大肉厚,广州人嫌它骨硬肉粗;AA鸡之类的杂交鸡本来也算皮薄肉嫩的,但有人偏说这种鸡肉散水多,缺少鸡味;即使是本地的“三黄鸡”,如果过于油肥膏满,广州人也会见而生腻。再比如,鸡的烹饪是可烤可烧、可焗可熏,可卤可炖,或者炒、煎、炸、烩等,但广州人惟独最爱吃“白切”,因为爱那原汁原味的鸡味。
在这么多对鸡的“拣饮择食”中,能受到广州人青睐的莫过于清远鸡了。“清远鸡”不是鸡场饲养,而是清远出产的地道农家落地放养,肉质特好,广州人所要求的特点它几乎集于一身:皮薄、肉嫩、骨软、脚矮、头小,鸡只适中,2斤左右,肥瘦适度,不但味美,而且骨香;用它作“白切”是最理想不过的,因而被美食家们视作盘中恩物。如果再进一步提高标准,这还未算顶尖呢,有的还要对活鸡进行“加工”,“精益求精”、美中求美。民国时,广州就有人对此搞过“创造发明”。在现在的解放北路和中山六路交界处,有过十多家鸡鸭铺,有的店铺为了招徕买家,对活鸡进行了特殊“加工”。据说,其中有一间字号叫“林记”(后来就叫“鸡林”)的鸡店,它卖的鸡是专门用牛奶喂养过的,美其名为“牛奶鸡”。姑勿论这是商家故弄玄虚,还是鸡真的爱饮牛奶,但由此可以看到某些广州人对吃鸡选择到何等程度。对鸡的挑拣既是如此讲究,吃的花样自然更令人目眩。屈指一数,可数出江南百花鸡、园林香液鸡、东江盐焗鸡、金华玉树鸡、彩蛋片皮鸡、脆皮鸡、莲花鸡、手撕鸡、花雕鸡、太爷鸡、市师鸡、路边鸡、三杯鸡、香妃鸡、啫啫鸡、清平鸡和百岁鸡等等一二百款,其中有的已成历史名菜,有的还在创新。如传统名鸡“太爷鸡”,原来就是清末一个曾当过县太爷的人,用茶叶熏鸡而创制出来的;东江盐焗鸡,始创于惠州一带沿海产盐地区,后来发出用热盐焗鸡或盐水来处理,肉滑骨香,渐渐便发展成名噪四方的名肴。人们为了吃到这一款款色、香、味俱佳的鸡肴,不惜控空心思,绞尽脑法,在配料和烹制的技艺上,不断地去探索和创造。如用茅台酒炮制成“茅台鸡”、用芝麻加汾酒烹成了“芝麻汾香鸡”、用鲜牛奶和鸡蛋做成“鲜蛋奶液鸡”、用鲜荷叶包蒸制成“荷叶包鸡”等等。甚至还想到用鱼片、虾肉、蟹膏、火腿、皮蛋、番茄、田七等各种肉类瓜果药料,烹成各种各样独具风味的鸡肴。
广州人对鸡的烹饪、吃法,永远没有止境。比如数年前就有一款颇具特色的“百岁鸡”,这鸡看上去似乎与“白切”无异,然而,入口却别有一番滋味:皮爽、肉滑、骨香,其味之美比一般白切更胜一筹。只要浅斟慢嚼细细品尝,估量着这“百岁”如此巧手,肯定非名厨则祖传手艺无疑。但客人问及档主,才知不过是自家“发明”的“家常菜”而已。原来这竟是“文革”的“功劳”。那时,店主是个家庭妇女,她有的是时间,平时本已好弄“几味“,对鸡的烹饪下了点功夫,用自己熬制的卤水再浸泡白切鸡,不久便弄出了这款连骨也香、别具风味的鸡肴。练就这手“绝招”后,适逢“时来运转”,政策开放,夫妻双双领牌开档,推出了这道令人回味无穷的“招牌鸡”。“至于这道鸡的命名,”档主补充着说,“不过是迎合广州人风事图个吉利,祝愿顾客个个长命百岁而已”这百岁鸡,岂止是取了个好名字?事实上它已经成为“食在广州”的一朵美丽的小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