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河粉远近闻名,正宗山水沙河粉的原产地是在沙河镇。 传说清朝未年,沙河镇有一间名叫“义和居”的夫妻小店,以卖白粥、油器、饭食为生。店主樊阿香为人忠厚老实,秉性善良。左邻右舍的穷苦老百姓,有时实在揭不开锅,他也周济一碗半碗粥饭。
有一天,沙河镇来了一位老人,衣衫褴褛,看样子是远处来的。他走到“义和居”门口,实在走不动了,坐在门口的大石上歇脚。阿香走上前一看,老人已饿得直冒虚汗,阿香连忙叫妻子盛了一碗粥给老人吃,可是老人却摆摆手说:“我没钱。”阿香说:“老人家,饿成这样了,吃吧,我不收你的钱。”老人这才把粥喝了。从此,老人就在沙河的一个破庙里安身。每天,他在“义和居”收市后,就到店里讨吃,阿香夫妇也从不嫌弃他。老人和阿香夫妇熟了,有时也指点他们一些做菜方法,店里卖的食品味道好了,光顾的人也多了。
就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日子。
一天中午,“义和居”收市了,老人又来到“义和居”,却不见了樊阿香,老人觉得奇怪,就问阿香的妻子:“阿嫂,老板呢?”阿香的妻子说:“他病了,正在里面躺着呢。”
原来,昨晚阿香吃了些上火的东西,又着了凉,有点发热,头重脚轻,正在屋里休息。阿香听到老人的声音,走了出来。阿香的妻子问道:“你好些了吗?想吃点什么?吃饭吧?”阿香摇摇头。妻子又问:“吃糕吧?”阿香又摇摇头,说:“喝点白粥算了。”老人却说:“喝点粥水怎能顶肚充饥呢,不如蒸粉吃吧。”阿香夫妇忙问他怎么蒸。老人教他们磨好米浆,找来一个窝篮,把米浆薄薄地倒在上面,然后放在大锅里蒸,不一会就熟了。老人揭起蒸熟的粉皮,切开,再加上油盐香葱等佐料,把两碗香喷喷的米粉送到阿香面前。
樊阿香一尝,十分可口,问老人这米粉叫什么名称。老人说:“这是试着蒸的,还没有名字呢。”阿香的妻子便说:“这粉是在沙河蒸的,不如叫沙河粉吧。”阿香和老人也齐声叫好。
阿香说:“老人家,你一身本领,以后别住破庙了,就在店里住吧。你叫什么名字?不如认了我做干儿子,好时时指点我们。”
老人笑了笑,说:“我叫樊官秀,乖儿子,为父谢谢你了。”他吃完饭,又走了。
第二天,阿香做了些好酒菜,准备正式请干爹回家住。可是日已过午,老人还未到来,樊阿香去破庙找老人,已不见老人的踪影。
后来,“义和居”改为专营沙河粉。由于白云山水水质优良,用它制成的沙河粉又薄又韧,细滑可口。本地居民、过往客商都喜欢光顾沙河粉,因而生意十分兴旺,生意越做越大。邻里小店也争相仿效,如今沙河粉已成了沙河镇的特产,远近闻名。
1984年,沙河公社在伍仙桥建起一间沙河粉厂,粉厂专门设置了一条水管,从白云山九龙泉引来泉水,又用优质白米磨成米浆,蒸出来的粉皮又薄又韧,弹牙爽口,很受食家欢迎。产品出口到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可是由于手工操作,产量太低、利润薄,在90年代初已停产。只有沙河饭店还天天到白云山运水回店制作正宗的山水河粉。沙河饭店还不断创新,制作出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沙河粉,成了店中的品牌。很多归国华侨、港澳同胞,回到广州都必定去广州品尝这一家乡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