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广州年鉴》创办25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创办的第一部地方综合年鉴已经走过四分之一世纪。
1982年,中共广州市委决定,组织编纂出版《广州经济年鉴》,1985年正式更名为《广州年鉴》。《广州年鉴》的问世,为全国各地编纂地方综合年鉴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至今,全国已经形成省、市、县(区)的系列地方综合年鉴,加上各种专业年鉴、企业年鉴,数量达2000多种,成为一项社会主义的新兴文化事业。《广州年鉴》在中国年鉴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今年,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对年鉴编纂工作的协调与领导,重新调整了编纂委员会成员,张广宁市长继续担任新一届编纂委员会主任,调整并增补了市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和委员。
25年来,《广州年鉴》忠实记录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编辑质量不断提高,办出了特色。首先,是努力扩大全书内容覆盖面,顾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增强实用性。广州有别于其他大城市的突出特点,就是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同时,广州又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广州年鉴》创办之始,不论是在综观全局作用的“总述”篇目,还是在其他篇目及各个行业的条目中,都十分注意突出反映广州的特点,根据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充实框架结构。全书的篇目从创办时的23个增加到今年的31个,如近年独立成篇的就有“文化”、“民营经济”、“信息业”、“社会群众团体”等,增加的分目有“中介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证券业”、“期货业”、“网络媒体”、“文物博物”等。其次,为了提高出版时效性和编校质量,编辑部实行了目标管理,将编辑组稿任务分解落实到人。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工作总目标,各责任编辑根据总目标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开展组稿和编辑工作,确保编辑进度。同时,制订《年鉴版式规范要求》和《年鉴行文规范要求》,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全书编辑标准的统一。并实行集中总校制度,解决全书各相关篇目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消灭错漏。全书的校对基本在5个校次以上,个别篇目达6-7校。《广州年鉴》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特等奖,编校差错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与时俱进,加快年鉴编纂出版的信息化进程。从1996年起,《广州年鉴》就通过电信公众网在全国地方综合年鉴中率先进入国际互联网;从1999年起,又在全国率先实行文本版与多媒体全文检索光盘同步出版;并于创办20周年之际,汇集20年卷内容制成多媒体全文检索光盘,使之成为了解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展变化的便捷信息载体。2000年起,《广州年鉴》在“中国广州”网站设立专题性网页,现在该网站上,可以随时查阅年鉴已出版的历年资料内容并可了解最新编纂动态。
求真务实,确保年鉴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25年来,《广州年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确保年鉴内容的真实、数据的准确可靠。25年来,《广州年鉴》发表文字3300多万字,大中小条目3.5万多条。全书所记录的内容和数据,均由广州地区各有关部门负责提供,并经各级主管部门和市统计部门审核。在编辑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把关,认真核校,对有疑问的数据资料,反复核对,多方求证,在强调保持历史本来面貌的同时,努力做到内容真实、概念准确、数据可靠,使年鉴真正具有权威性。多年来,《广州年鉴》不仅为国内人士和有关单位提供了准确真实的参考资料和有效信息,而且成为广州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广州的文化交流媒体。一方面,全市不少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把年鉴作为礼物送给对方,成为对方了解广州的窗口。另一方面,先后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工商界、学术界、新闻界、外交界等人士因《广州年鉴》提供的信息而前来广州进行交流,开展商务活动,促进了广州的现代化建设。
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积极应对年鉴编辑出版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年鉴的稿件大多由政府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提供,由于受部门职能及管辖范围所限,反映所辖单位及国有经济情况较多,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社会领域,在来稿中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反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许多企业由一元经营向多元发展,使从事社会各项活动的主体职能外延不断扩大,业务经营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年鉴体例目前是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框架设置,在介绍一个企业时,不可能全面介绍其多种经营的情况,这样会造成一些内容的遗漏和不全面。另外,不少稿件主要反映年度取得的成绩,很少对工作失误、安全事故、经营亏损等负面情况作客观的记录。近年来,《广州年鉴》对这些问题十分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改善,如对一些篇目中的条目进行调整,对一些新兴的行业采取特约撰稿人的形式进行组稿,并开展多元的组稿渠道收集信息资料等。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年鉴的现实服务功能。《广州年鉴》一直以来都以缩短出版周期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广州年鉴》的出版时间逐步缩短,从以前的每年11、12月逐步缩短到当年的8、9月份,年鉴的时效性和利用率得到提高。
设立年鉴展示中心,发挥年鉴服务社会的功能。2006年,广州年鉴社在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的支持下,在广州设立全国年鉴展示中心,向广州地区的读者展示全国各地出版的年鉴,提供免费查阅服务。现在,展示中心展示的全国各地年鉴有400多种。
但是,由于受水平所限,《广州年鉴》的编辑、校对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编纂质量和规范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广州年鉴社已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同时希望广大作者对年鉴编辑工作多提意见,以便集思广益,进一步把年鉴编纂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结《广州年鉴》25年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广州年鉴》除了在内容上要继续体现广州的特色、扩大年鉴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外,还要在形式上着力追求新的风格,使之成为广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品。
《广州年鉴》创办25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