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和服务业概况】 2004年,广州市商贸流通和服务业大力抓好防治禽流感和预防“非典”,努力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实施肉菜市场升级改造、食品放心和市场专项整治等民心工程,坚持培育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商贸。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0%,是200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持续17年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商品销售总额5178.84亿元,增长22.7%,是十年来最大增幅。餐饮业零售总额300.45亿元,比上年增长6.60%,居全国十大城市首位。商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9.6%,仅次于工业和交通邮电通信业,居行业第三位。人均购买力等指标继续居全国十大城市首位。全市商业网点、城乡居民每千人拥有网点等指标居全国城市首位。
代表流通现代化方向的连锁经营,由传统零售业拓展到餐饮、医药、石油、报刊、汽车等64个行业,连锁销售总额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各类商品批发市场快速发展,涌现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示范性中高级批发市场,全市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总成交额比上年增长18.7%。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宝供、华新、南方、怀远等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全国行业100强,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以北京路、上下九路为代表的商业步行街特色浓郁,商业气氛与文化气氛兼备。以广州商业网点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引,开展大学城、中心镇和地铁沿线的商业网点规划。国内外名店、名牌落户广州,易初莲花、吉之岛、百老汇、百安居和家乐福等跨国商业集团陆续“登陆”广州。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商业网点遍布8个老城区,一些大中型网点现代化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珠三角”的消费者仍然习惯来穗购买贵重商品,广州的华南区域性购物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商业民心工程”全面实施,至年底,全市有228个室内肉菜市场完成升级改造,47个肉菜市场动工改造。食品放心工程全面启动,制定食品检测、流通网络、社会监督、安全监管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建立流动检测和生鲜超市检测制度,推进生产基地认证和食品市场准入工作。重点整顿散装白酒、河粉、鲜豆制品、奶粉等行业,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是年,广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上涨1.7%,明显低于全国的3.9%和全省的3%。
广州市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消费需求增长,流通规模扩大,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价格稳步回升,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流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8.4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快于城市增幅11.9个百分点,城乡市场差距逐步缩小。农民收入水平连年提高,农民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家庭装修、家电商品及其他现代生活用品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镇级商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差异进一步缩小,农民足不出乡就可以满足消费需求。批发零售贸易业发展较快,餐饮业增幅放缓。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提高,教育、文娱、旅游、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加较快。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4652.84元,比上年增长18.5%,占消费性支出的35.5%,上升1.3个百分点;食品支出比重继续下降,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恩格尔系数)38.3%,下降0.6个百分点;住房、通讯网络器材增长较快,与此相关的商品市场发展加快。市区房屋交易面积比上年增长20.2%,其中二手房交易增长43.0%,限额以上贸易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1.65倍;通讯器材类零售增长47.1%。汽车消费回归理性,消费增速回落,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的汽车类零售额10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0.8%;下半年汽车销售增长有所放缓,第三季度起同比下降25.8%。生产资料销售增长明显。受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影响,煤炭、木材、石油、化工材料及其制品类商品销售大幅增长,限额以上企业煤炭及制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销售分别比上年增长72.90%、40.25%和19.43%。
存在问题和不足:商业法规相对滞后,部分商业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商业网点分布不均匀,老城区密集,新城区、城乡结合部缺少,与新的主要交通干道发展不配套;现代流通业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连锁业、物流配送业在整个商业中尚不占主导地位;商贸流通企业单体规模偏小,辐射力强、集聚度高的龙头企业少,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大流通的要求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