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4年广州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7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6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81∶44.16∶53.03。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GDP为5.63万元,增长13.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68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财政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全年广州地区组织的财政收入达1308亿元,增长17.3%;全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302.8亿元,增长19.2%。企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1.43,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13.4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2.5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1.1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648.6亿元,增长20.7%;实现利润394.6亿元,增长23.1%。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4亿元,增长5.1%。其中,粮食、蔬菜、水果产量分别为52.2万吨、366.7万吨、55.4万吨,花卉产值同比增长17.1%;全年水产品产量为38.4万吨,生猪出栏量达194万头,家禽出栏量1.28亿只。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全年新办18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至年末全市有农业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50 家,其中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都市型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种子种苗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全年都市农业总收入525.6亿元,增长6.7%。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749.5亿元,增长19.7%。其中,轻工业产值2679.5亿元,重工业产值3070亿元,全年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产值,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6.6∶53.4,工业重型化进一步明显。支柱产业拉动工业快速增长,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34.8亿元,增长35.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32.5亿元,增长34.5%,增速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4.9%。 服务业全面较快增长。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75.1亿元,增长12.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销售总额为5178.9亿元,增长22.7%。完成货运量3.5亿吨,增长18.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客运量3.5亿人次,增长16.4%,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2.3亿吨,增长22.4%,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77.7万标箱,增长12.7%;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11.5亿元,增长14.3%。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032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475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20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全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47亿元,增长20.2%;全市接待过夜旅游者2674.7万人次,增长12.9%,其中海外旅游者437.2万人次,增长20.6%。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2亿元,增长12.5%。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22.2亿元,增长36.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投资161.2亿元,下降12.8%;房地产完成投资440.8亿元,增长5.1%。全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2.1亿元,增长63.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4%。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白云国际机场建成并顺利转场运营,地铁二号线调整工程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三号线已开始铺轨,四号线已全面施工,五号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广州新火车站已开工建设,年产5万辆的本田(中国)出口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广州丰田汽车一期年产30万台发动机项目、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热镀锌板项目、广州石化炼油改造项目等稳步推进。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447.96亿美元,增长28.2%。其中,出口总值达214.7亿美元,增长27.1%。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8.7%和20.1%。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46个,增长20.2%,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0个,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64.4%。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27家进入广州,共设立227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71.8亿美元。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成功举办首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与福州等1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在第十二届“广州博览会”上,我市签订合作项目171个,合同金额196.29亿元。落实CEPA协定,赴港开展的“穗港合作,共同发展”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签订项目50多个,合作金额超过15亿元,进一步提高了穗港合作水平。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广州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生产总值562亿元,同比增长32.3%,工业总产值达到1338.5亿元,同比增长49.3%,均比2002年翻一番,新增工业总产值442.6亿元,占全市增量的40%。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南沙的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首期四个码头已于2004年9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已签订协议项目50个,初步形成了汽车、钢铁、造船、重型机械装备、石化、粮食加工、信息产业以及港口物流等八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中心城区和番禺、花都、增城、从化等区(县级市)经济各具特色,发展势头强劲,其中天河、黄埔、番禺经济增速超过全市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全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1025元,增长9.9%。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84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6625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3121元,增长13.4%。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4653元,增长18.5%,城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由上年的2.3辆提高到4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53元,增长5.8%。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60亿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68亿元,分别增长14.3%和23.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3.89%和1.65%。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广州挂牌,建立了中科院广州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院。全市拥有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82家,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全面启动,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老城区“用地特困学校”改造通过验收,24所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基建工程基本进入施工阶段,实施“教育e时代”工程取得进展。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升学率92.02%,高中升学率91.38%。成人教育调整优化。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市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6.01万人;民办高校在校学生4.72万人,民办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10万人,民办小学在校学生18.17万人。
文化、体育、出版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第四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第九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全国和国际性专业文艺评奖中,广州共获奖73项。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积极筹办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4年,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14项、亚洲冠军3项、全国冠军59项。在雅典奥运会上,广州运动员获得冠军2项、亚军1项、第四名1项、第七名2项。全年共出版报纸28.6亿份、杂志1.86亿册、图书2.78亿册。广州歌剧院即将开工建设,广州新图书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医疗卫生水平继续提高。规划建设的14个医疗卫生项目中,已竣工5个,正在推进的有9个。我市已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省级考核。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06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床位4.31万张,共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80万人。至年末,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69.6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9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7个。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83岁,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全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煤、电、油、运供求紧张,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仍然有待加强,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管理压力较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保持城乡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年继续努力逐步加以解决。(余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