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公布的社情民意中心的调查报告,广州市民对数字电视的总体满意度只有32.6%,竟然低于模拟电视48.8%,认为价格过高的用户超过八成,对播放质量的评价普遍表示“反感”。这项旨在提高生活享受的高科技服务,竟然遭到如此非议,令人始料不及,个中原因值得反思。
备受关注的收费问题,从一开始就质疑不断:一台电视机才多少钱啊,机顶盒有那么贵吗?收视费提高了56%,电视套数和画面质量能同步提高吗?数字电视推广的某些做法,也许有其不得已的原因,这点我们都能理解。但从平等交易角度看,很多市民确实感到“很不平等”。
“转换”已有不少时日,钱是收了,服务却难如人意。比如频道没加(增加的都是一般人不爱看的),画面没变,而机顶盒故障频频,声音忽高忽低,检查与维修耗时费日等种种问题,令人不胜其烦。操作上的过于复杂,更令不少老人望机生畏。难道电视的数字转换就是如此“待遇”?
数字电视的经营明显不属于市场调节,其收费价格的合理与否,经营成本是重要参照,这就须对其成本进行审核和公开。这件工作,记得好像没有做过。这样一来,市民对其收费的合理性难免有所怀疑,其口碑自然不高。此外,在节目的收费与免费上缺乏透明度,有市民就产生“逼人花钱买节目”的怀疑。某些部门辛辛苦苦搞了个数字电视,但市民对数字电视基本不满意,它给我们的启迪是:政府推进某项社会服务时,应加强操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