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1858--1927),近代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
一介书生一场运动
康有为几乎是等同于一段历史的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回荡着他焦灼、宏大、激越的声音。他在许多方面开时代风气之先:在中国实践君主立宪制,是“百日维新”的主角;发起“不缠足运动”,迈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公然上书向科举制度发难,探索和创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兴办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他的《大同书》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峰,用西学改造中学,用改造过的中学来传播西学。
而当他企图将自己的先进思想付诸实践的时候,绝大部分迎来的却是失败,大如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以悲惨的“戊戌政变”为结局,被迫流亡国外;1900年的“勤王”大业,还没布置就绪,就被张之洞打了下去;以保皇会的名义办公司,最后师生反目,公司破产,支持者大量流失。他的祖辈多有骁勇善战之才,他也生就了南人北相的威严面貌,可在本质上,他还是一介书生。虽然他能够开出解决时政的“上中下”三策,但是现实永远比他想像的更加现实。在变法生死关头的一筹莫展和对袁世凯的轻信,将书生救国的可怜和可叹暴露得一览无遗;而企图利用封建军阀张勋的军事力量,实现其“君主立宪”的宿愿,更是表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异想天开。
优越的家庭出身、宏伟的抱负和过人的才气,使得康有为一直保持了一种天生的自信。他从小就远离村里的伙伴,兴趣全在书上,落了个“憨为”的绰号;而与人交谈时,三句话不离“圣人”,因此又落得“圣人为”的雅号。他读的书太多,社会实践太少。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的身上激发着迷人的书生气质,一种宏大的理想主义。这是我们默默丢失的东西。当我们路过中山四路的万木草堂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那里曾经有一群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在一位杰出老师的引领下热烈探讨国家民族的前途? (黄兆辉)
不缠足运动
缠足恶习摧残、折磨、束缚中国女性的肉体和精神达千年之久。康有为认为缠足有违生理和人道,束缚思想,摧残人格,是造成国家积弱积贫的原因之一。他决心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不给女儿缠足。随即,康有为在家乡和志同道合者创设了“不缠足会”。1895年,康有为再度发起不缠足运动,在广州创办“粤中不缠足会”,并力图把它推向广东全省。1897年,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总会”,随后,京、沪、闽、粤、湘等地也先后成立“不缠足会”,一些地方设立了分会,至此,不缠足运动走向全国。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上《请禁止妇女裹足折》,光绪帝批准了这一奏请,至此,它由民间自发行为变成全国性的官方推动。
在不缠足运动之后,康有为还提倡创办女学,并亲自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学堂。他还提出了“妇女升平独立之制”11条办法,其中包括婚姻自由等前卫思想。
万木草堂
康有为从小对八股文就不感冒,虽有“神童”之誉,童子试却屡试不中。在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做反复斗争的同时,康有为身体力行创办新式学校,开风气之先。康有为一生三次兴学:一次在广州,一次在桂林,第三次在上海。1891年,康有为在京忧国上书,首请变法,后因受挫回到广州,在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原“邱氏书室”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维新骨干。
粱启超说:“先生能为大政治家与否,吾不敢知。虽然,其为大教育家,则昭昭明甚也。”
戊戌变法
从1888年12月的《上清帝第一书》起,康有为给光绪皇帝七次上书,尤其是第二次的“公车上书”震动了京师。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政治效益,却为康有为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此之后,他相继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报纸,组织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宣传口号。
在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强烈要求和推动下,1898年6月l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从而开始了百日戊戌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康有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一整套变法理沦、变法监图和变法方法及步骤,处在当时中国政治漩涡的中心。103天以后,维新运动被慈禧太后扼杀在血泊之中,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光绪皇帝被囚禁,康有为流亡海外。
保皇
“保皇和救国”是康有为后半生的主题,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延续,也是他后半生最受诟病、被认为站到革命对立面的主要罪证。在康有为看来,“保皇和救国”从来就是统一的,因为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强国都是采用君主立宪政体。当然,这也跟光绪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有关。然而,保皇会所保的光绪皇帝——主张改革的皇帝,史学家范文澜曾称之为值得崇敬的“维新元首”——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维新派的需要构造出来的。康有为在自觉忠于光绪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把光绪变成了自已的政治工具。
保皇会在海外组织华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兴办中文学校,创没中文报馆,康有为还利用接触外国上层的机会,积极为华侨争取合法权益。正因如此,“保皇”号召在海内外得到广泛的支持。就直接目的来说,“保皇”是要保护光绪的皇位和人身安全,而其实质是坚持变法救国,是维新运动在新形势下的继续。
《大同书》
“大同”是中国传统儒家心目中的乌托邦社会。康有为28岁开始着手制定“大同之制”,经过17年的孕育构思,在流亡海外的途中,终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座叫做大吉岭的印度小山城结出果实,完成《大同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同书》是一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书里,康有为将大同之世描绘为一个人性完全解放的人间乐园。在这个理想社会里,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党,无军队,人人都获得完全的平等、独立、自由和解放。而且,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由社会安排,从属于社会,不再有家庭之累,也不会有私念之牵。因而能充分享受到人间幸福。
人道主义与快乐主义是康有为“大同社会”的原则和出发点。《大同书》综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进化论知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中充满了奇思异想。如在“大同世界”,男女相爱即可到当地的媒式官处领取信凭,订立“交好之约”,婚约长为一年,短不少于一个月,感情好者可以续约;男女的结合不是组成家庭,双方无财产和人格上的依附关系。
猝死
康有为认定青岛是颐养天年的最佳居住地,晚年买下了青岛汇泉湾旁边的德国旧提督楼(今福山支路5号),亲自在门楣上题写了“天游园”三个大字。康有为还在李村河南岸的枣儿山上,为自己选好了一块墓地。
1927年3月8日,康有为在上海做完70大寿,于21日抵青岛,感到周身不适。3月30日晚,一位广东同乡请康有为吃饭,康有为未终席而腹剧痛,急回家请日本医生就诊,诊断为食物中毒,次日黄昏猝死于“天游园”居室。据康有为之女同环回忆,康有为死前挣扎痛苦,七窍都有血渍,当然是中毒的现象。不过所谓食物中毒,可能是酒楼的食物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 (王小心 黄兆晖 陈祥焦)
康有为身后的女人
劳莲枝
母亲劳莲枝,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大家闺秀。严守礼法形成了她高尚有节的人格,也让她付出了巨大代价。康有为少年丧父,家道中落,若没有劳夫人外柔内刚的性格和理财治家的本领,如何能够在27岁之前闭门读书,学有所成?有一次,朋友愿为康有为出资捐官,劳氏对儿子说:“你是读书人,若以金钱求官,那将是终身的耻辱。”
张云珠
张云珠是康有为的结发妻子,一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她以一种隐忍的姿态诠释了对康有为绝对的爱,即对家庭的完全承担和对丈夫事业的坚决支持。康有为不给女儿同薇裹足,引起全族人的不满,独有她极力赞同。变法失败后,一家人以为康有为已遇难,还是她强忍悲痛,处变不惊,组织一家大小连夜搬家。张去世后,康有为亲为亡妻执拂送丧,悉如古礼。在给亡妻的祭文中,他写道:“四十七载同糟糠而共患难兮,悼伤逝于千秋。”
梁随觉
梁随觉是康有为的第二个太太,识文断字,略通文墨。婚后不久,变法失败,康便带上这位年轻妻子踏上了漫长的流亡之路。而梁随觉也成为近代中国女界见识最广、游历国家最多的人之一,亚、欧、美主要国家和地方都留下她的身影。在偏僻闭塞的印度大吉岭,生活极为清苦,在痛失幼子的巨大打击下,梁夫人强忍悲痛,精心安排一切,康有为才得以安心潜入他的理想王国,完成《大同书》。她对康有为的一纸一字都珍视爱护,搜集和保存了不少康有为的信札手迹,成为研究康有为晚年生活的重要资料。
何旃理
三夫人何旃理是与康有为共处时间最短的一个,也是最让康有为刻骨铭心的一个。何生于美国非士那一个华侨家庭,1907年,50岁的康有为在美国巡回演讲,17岁的何在台下专注聆听,深为演讲者的儒雅风度、深邃思想和渊博学识所折服。二人经过几次交谈,相见恨晚,何更是毫不掩饰对康的爱慕。康有为以前的感情如果说更多源于一种责任,这次的不顾一切则源于一种对他而言过于奢侈的激情。尽管遇阻,二人终成眷属。可惜红颜薄命,何旃理24岁便患病身亡,7年的感情生活成为康有为余生的哀痛和追忆,每逢周年祭或清明,康必亲临墓地,涕泪哭诉,长跪不起,直到他去世。
张光
张光是康有为最后一个太太,即六夫人。康有为西湖泛舟,偶遇这位芳龄十九的船家女,便被她的美妙歌声和青春魅力所吸引。在康有为生命旅程的最后几年,张光成了康有为最温存的伴侣和最受宠的太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关心的是张的生活如何得到保障。康有为生前就留遗言让张改嫁,但她离开上海,到农村隐居,并决定终身为康守节。其时,她只有27岁。张光将康有为留下的一箱字画视作生命,每当怀念康有为时,就打开箱子看他的字画。1945年,那箱字画突然不翼而飞,她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便命归黄泉。
康同薇
康同薇是康有为的大女儿,是父亲不缠足运动的“实验品”和受益者,并扮演开路先锋的角色,现身说法向其他人讲述天足的好处。此后,她的人生轨迹都沿着父亲所指示的方向前进。康有为想编《日本变政考》,但苦于不懂日文,小同薇聪明勤奋,几年下来就翻译了大量日本书籍,使得康有为能集十年之力完成《日本变政考》、《日本书目志》等重要著作。
康同璧
二女儿康同璧18岁就随父亲走南洋,居印度,漫游欧美。1901年康有为病卧槟榔屿,同璧只身赴南洋看望和照料父亲,当时她只有21岁。第二年,康有为委托她赴欧美演说国事,并赠诗:“欧美几万里,幼女独长征。岂不怜孤弱,其如哀众生。”同壁先后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之余,陪父亲走遍欧美。她跟康有为相处时问最久,对他的思想观点最为了解,也最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阐释。(黄兆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