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又名粤江,全长2105公里,是我国南方的最大河流,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河流。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珠海岛(石)而得名。如今它已作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它的长度及流域面积在我国各大河流中均占第三位,而流量年平均34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珠江有狭义和广义之称。更狭义的珠江,是指珠江支流在广州西北方的“三水”汇合后,由北向南,又从西到东流经广州市区的那一小段河道。
广州三石及珠江之得名
在古代,珠江流经广州市区的那段河流原来是很宽阔的,约有2公里宽。原来珠江的北岸不在沿江路,而在中山路一带,而南岸,千百年来大致没有改动。在宽达2公里的珠江中,原来有3个礁石岛,叫做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
浮丘石原离航道中央最远,在现中山七路陈家祠附近。宋代以前这里仍是珠江中一个小岛,其实是浮出水面的一个浮丘,所以取其状叫浮丘岛。后来由于水道冲积,遂与周围渐成陆地。民国初年修马路凿低丘石作为路基,终成为中山七路的一段了。
海印石在旧东濠涌口东侧,即今广九大马路与广九三马路相交处,是旧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因形似印章,故名海印石。明万历年间在石上建有海印阁,清嘉庆时改建为京观楼,供人登临观赏珠江日夜景色。清同治年间改建为东定炮台,其后附近一带成为陆地。清末时海印石被埋入地下。
海珠石也是旧时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又名海珠岛,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附近。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所以被称为海珠石。宋时该石仍位居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1931年扩筑新堤建沿江西路时,海珠石始沉埋地下。
海珠石准确的位置应在珠江北岸长堤海珠花园里。最近广州市政府准备将该石周围的泥土掏空,外饰以玻璃外壳,建成一个海珠石公园,让游人通过电梯进入地下观赏海珠巨礁石。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围绕着“珠江得名” 同样有着两个与海珠石有关的故事传说,它又是“海珠石得名”的另两个版本。
传说故事之一:很久很远以前,有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这条如练的江上,手里拿着一颗硕大的珍珠观赏,一不经心,珠落水中,变成一座海中的珍珠宝岛——海珠岛,所在的这条江后人都把它叫作珠江。故事经人们一传开,又演绎出另一个关于海珠石和珠江得名的故事。
传说故事之二:相传,从前光孝寺后花园旁边住着一个赵举人,他祖父是前朝的宰相,自己却是个坐享祖先清福的二世祖,喜欢古玩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一天来了个外国的珠宝商,说要买他家的家宝。珠宝商挑来挑去,最后看中他家玉杯下的青石板,要高价购买。赵举人大吃一惊:这块从书房前洗砚池边打捞上来的青石板居然能卖好价钱?珠宝商见他犹豫便说:“你若不肯整块出卖,可分为3块,我取中间一块,给你3000元。”赵举人应允了,双方即立下契约。当玉工将青石板剖开,中间那块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河浴日图,上方群山叠翠,树木青葱;下方碧波荡漾,东方旭日,一片耀眼霞光。赵学人惊呆了——原来这是无价之宝!但后悔已晚了。外国商人拿了宝石后,急忙在坡山渡口(即五仙观附近)坐船回国。中走没多久、突然大浪翻滚;第二次开航仍是如此;第三次开航,眼看船快驶出珠江口,怒吼的波涛却将船掀翻,连同珠宝沉到海底。原来,这件珠宝形同中国河山,南海神将屡次把它送回未果,只好将它沉落海底。第二天清晨,船只沉没处浮起了一块银光闪闪的巨大礁石,人们说就是那宝石了,便叫它海珠石,而日夜流经广州的这条江因此叫作珠江。
不管这珠宝是中国本地或是外国商人带进来的,它都是中外贸易往来的极好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插曲。说明广州从来都是对外开放贸易往来的。
海珠石与明代外贸“定期市”
广州自从有了海珠石之后,它周围就有了众多以海珠命名的地方,如海珠路、海珠区、海珠花园、海珠大戏院、海珠广场……其中海珠广场是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南部城市广场。
海铁石(珠海岛)在古代曾是广州著名的旅游景点,明代曾经在这里举办我国最早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定期市,因此带旺了这一带的商业发展,以至延伸到今天喧闹繁华的长堤商业区。解放以后,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就设在海珠广场,如今广交会早已迁往流花路举办。随着琶洲新会展中心的建成,这被称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即将搬迁新址。充分地表明了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的光荣历史。历史还得从古代说起。
古代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门户,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往中,广州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广州古代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两种。
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所谓朝贡,是指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贡使)前往京城朝见皇帝,在递交和接受两国外交文件的同时,把一些国内的珍贵的土特产作为礼品贡献给皇帝。皇帝也回赠相同价值的礼品给对方。而广州由于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因此便有着过境和接送外国朝贡者的任务。
唐代朝廷对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着相当丰厚的回赐,这种“贡”和“赐”的关系实际是不等价的,对朝廷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而实行了市舶贸易之后,开始有了等价交换,它相当于今天的自由贸易。当然,实行这种贸易,朝廷和地方为了赚钱,管理好,就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
由于唐代汇集广州的外商很多,其侨居地称为“蕃坊”,所设之市叫“蕃市”,而专为侨民子女所办之学校便称为“蕃学”。到了蕃坊兴盛的宋代,已是“蕃汉万家”了。
唐开元二年(714年)广州首次设立了市舶使,朝廷派专官员充任。市舶使的职责有四:对来华船舶征收关税;代表朝廷选购舶来品;代表朝廷管理海外各国朝贡事务;总管海路通商事务。中国海上贸易开始走向规范化的管理,这是一套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与经营方式。广州是唐代惟一设立市舶使的城市。
唐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下令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司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朝廷正式修订了《广州市舶条》,并向全国推行,这更充分说明宋代广州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当时广州已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一个著名对外贸易港了。
元代同广州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4O多个。元人周政中在《异域志》中特别记录了其中的三条航线的到达时间。一是广州至占城(今越南南部),“顺风八日可到”;。来广州至三佛齐航线,“自广州发舶,取正南八日可到”;三是广州至莆家龙(今爪哇北岸),“顺风一月可到”。此外,还有一条非洲航线。1325年,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从摩洛哥出发,1347年,先到泉州,后转来广州。他后来在《游记》中称广州为“兴阿兴”和“泰克兰”城。并说:“秦克兰城者,世界大城中之一也。市容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
明代规定所有的贸易都以朝贡形式进行。外国来船必须在广州城停泊,广州是指定贡舶靠岸最多的港口。明朝还在泉州、宁波、广州三地建造驿馆;泉川叫来远驿;宁波叫安远驿;广州叫怀远驿。广州的怀远驿有房子120间,外商入住之后,一切的食宿、交通、医疗、文娱皆由驿馆负责.以示“怀柔远人”之意。此种制度延续了100多年。
准确地说,怀远驿设于明永乐四年(140年),在城外蚬子步,即今西关十八甫路附近。怀远驿由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市舶司来管理。中国官吏在这里检查外国船只运来的货物,并进行征税和收购。有时还把国家的有关规定在这里张榜公布。而外国人员在这里通过从事中介贸易的商人(“牙人”),把中国官方收购后剩下来的货物卖出,买回中国产品。
到了清康熙年间,随着珠江北岸向南延伸,原位于江边的怀远驿已远离江岸,在其南面则出现了十三行夷馆。从此,怀远驿就被十三行夷馆所取代了。
明朝,西方殖民主义者纷纷东来,葡萄牙用诡计占领了澳门,荷兰则侵占我国台湾。他们利用澳门作为贸易基地,几乎垄断整个东西方贸易。
巨大的商业利润也吸引着福建和广东的商人。明万历年以后,广州每年夏、冬两季均举行定期的市集贸易(故称“定期市”),每次数天或数个星期不等。当时荷兰侵驻台湾第三任长官讷茨曾说:中国政府允许葡萄牙人民留居澳门,每年两次到广州买货,他们的确从这种通商中比马尼拉的商人或我们获得更多利润。然而中国物产富绕,运往广州的货品很多,以致葡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这样一来,从北方以及内地来参加市集的商人们看到他们的货物卖不出去,便用自己的船把货物直接运往马尼拉和泰国等地去。
“定期市” 的地点就在现在的海珠岛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