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人接班愿教到80岁
1958年,廖国良是旧塘小学最年轻的老师。2008年,他仍然保持着这项纪录。由于交通十分不便,条件异常艰苦,自1963年之后,旧塘小学就再也没有迎来过一位公办教师在这里长期驻守。讲台上,廖国良是孤独的舞者。
后继乏人,这才是让廖国良真正忧心忡忡的事情。风烛残年的阵阵寒意,不断侵扰着廖国良的心。无人教书,对旧塘小学的继续存在来说,是最为致命的威胁。
尚在外地打工的一个孙媳妇,已经被廖国良物色为接班人的重点培养对象。但对于把这个年轻人从财源滚滚的生产线上,拉到阴暗潮湿的教室里,廖国良没有任何把握。
精神矍铄的廖国良仍然满怀着“老骥伏枥”的激情,“如果有可能,我可以干到80岁”。
假设一语成谶,80岁的廖国良,无疑将创造中国教育史上的某项纪录。
当然,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希望这样的“壮举”诞生。这种祈愿,就如同记者希望廖国良老师能够马上安度晚年那样强烈。
5万元改造款项被挪用
自2003年开始,旧塘村小组以及廖国良本人就不断向上级部门呼吁,尽快对旧塘小学进行危房改造,但大多“有问无答”。
令人惊奇的是,管理触角几乎布满每个角落的地方政府,在旧塘小学的发展史中,却难觅踪影。建校58年来,旧塘小学没有得到过一笔来自上级政府的维修资金,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村民廖国军常常把旧塘小学比喻成政府的“私生子”。长期遭到漠视的现实,甚至让他怀疑旧塘小学是否属民办学校。因此,在由其起草的数份上访材料中,“改变旧塘小学管理体制”被列为第一诉求。
而对于旧塘小学的未来,当地政府也曾提供了一种可能。原中坝镇教办负责人曾表示,“只要旧塘小学修得漂漂亮亮的,镇里肯定会派公办教师过去”,但前提是,建设资金需由旧塘村小组自行筹集。
由稳定的公办教师长期任教,这是廖国良最希望看到的。然而,对于赤贫的旧塘村小组来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想要种活旧塘小学这棵引凤的梧桐树,几乎不可能。
旧塘村小组组长廖天荫告诉记者,改造旧塘小学,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旧塘小学校舍原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2004年,由于担心屋顶过高和椽木朽烂可能导致屋顶坍塌,村民集资2000多元,将原本的2层屋顶降为1层,这是旧塘小学建校5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除此之外,每年用于屋顶防水等经常性维修的费用,均在100元以上。
小修小补终究不能治本。2003年,一笔来自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专项资金,曾令旧塘小学的彻底改造出现曙光。当年底,在相关领导的关照之下,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下拨5万元专款,用于旧塘小学的维修改造。不料,一番周折之后,旧塘小学5万元“救命款”最终还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根据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其时,旧塘小学的上级学校富坑小学也适逢新校建设,富坑小学的20万建校款与旧塘小学的5万元维修款,被一并下拨至中坝镇统一支配。而中坝镇在具体操作时,却将这两笔款项合并打包,全部用于建设富坑小学。
紫金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彭群辉向记者证实,2003年的确曾有专款下拨用于旧塘小学改造。至于因何最后竹篮打水,这位80多岁的老革命也认为:“应该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