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前方(MBA与MBA市场)是最需要市场意识和市场化的,而我们的后方(学校、教育体制)却偏偏最缺市场意识。”5月23日,西安,第5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蓝海林直击商学院教育的软肋。
作为院长的蓝海林经常会面对学生一个尴尬的问题:“为什么工商管理学院是最没有市场意识的?”
“等一等,情况会好起来的”、“我们是教育部的学校”、“大学就是要求稳,才能做严肃的科学”,这是问题的答案吗?不,这只是在避开学生问题矛盾的锋头,蓝海林清楚地知道,也许与其他院系相比,管理学院是最市场化的,但他所面对的是最市场化的MBA学员,这些学员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院目前缺少市场规则的行为和作风。
这种尴尬不仅体现在学生上,同样,作为以管理教育为优势的商学院自身管理也存在尴尬,蓝海林称之为“管理的困惑”:在目前的体制下,对商学院教师的管理相当僵化。到了与校长分账的时候
基于中国人口、企业数量和经济发展,中国被众多机构看成是目前世界最具潜力的MBA培训与教育市场。数据显示,中国现有87所专门培养MBA的院校,32家EMBA院校,招生人数近9万人。这些MBA院校通常被称为“体制内的MBA”。
不仅如此,民办和国外院校也纷纷抢滩。2004年5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特派考官在上海完成首次亚洲面试,其学费高达45万元人民币;年初,GEMBA全球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硕士教育项目从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被引进;甚至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16家国际知名高等学府共同授权成立的大学网络MBA教育也在近期被终生领导艺术管理学院引入到中国……
除以上高端MBA教育外,更有众多公司开设各式各样的MBA培训班,甚至有的将非硕士教育的管理培训偷换概念命为MBA班。
来自国外和民办院校及机构的高、中、低端MBA培训一方面引发了内地MBA培训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争夺了部分MBA院校的生源。
MBAhome总裁李宏涛认为,作为市场产品,商学院和企业一样需要生产和营销,资金实力,市场推广、招兵买马,一样都不能少。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撑。然而,许多背靠大学的商学院却并没有在资金上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援。
蓝海林说:“MBA市场的竞争需要大量的投入,硬件要像酒店,广告也是要打的,但这些都由商学院自己支付,学校不会给掏钱。”“但商学院所在的大学往往把商学院当成是有钱人,总想拿走些什么,而不是投入”,蓝海林发现商学院往往被大学看成是有钱的主,可商学院的发展却是缺钱的。
“MBA的学费收入,政府拿去10%,学校拿去45%,真正到管理学院的只有45%,这还包括运行成本。”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算起账来。
“我们校长很支持MBA教育,但都是空的。”白永秀感叹道:“有一些东西需要靠我们争取的”。
“到了与校长分账的时候了”蓝海林半开玩笑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校方和商学院谁也不给谁钱,另一种就是商学院将收入的10%上缴大学,大学负责商学院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争夺办学自主权
“商学院发展目前三个矛盾相当突出:直面市场的商学院与大学变革、创新相对滞后的前后方矛盾;科研和教学的矛盾;以及快速发展的规模和多层次与教师队伍短缺的矛盾。”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兴华院长认为,商学院的发展需要考虑发展定位、组织创新以及运行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等问题。
“西部的商学院如果不跟企业合作办,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民营企业把国有企业竞争倒了,如果高等教育不改革,民办教育会把高等教育竞争掉!”在MBA发展论坛的开幕式上,面对1400名MBA师生,曾以“要搞死一批国有企业”在经济、管理学界引起争论的白永秀语出惊人。
白永秀认为,应该呼吁商学院企业化、独立化、股份化。在白永秀看来,如果机制允许的话,他将在西北大学建立一校两制的实践。在他的构想中,管理学院将用“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MBA中心”、“研究所”等二级品牌去把西北大学管理学院的资产做活,同时形成公司法人制的三级产品,在新的架购中,人事、分配、竞争都将按市场规则运营。
事实上,已经有部分商学院正在尝试着企业化、独立化和股份化。据中国农业大学王雪清透露,其经管学院MBA教育从零起步,什么都没有。但学校给予了政策支持,该学院于是采取和企业合作,采取了股份化办学,获得了起步资金。
而1994年才建校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迅速崛起正是说明了教育特区的成功,有趣的是,这所享有盛名的院校其MBA学历直到后来才被国家正式承认。该学院副院长张国华呼吁:为商学院松绑,呼吁政府、教育主管单位在推动商学院办学体制创新的探索上给予更多的机会,给商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给体制内的商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