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姜钢说,今年我国有83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数据显示在今年1020万高考报名考生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这意味着尚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今年的高考。(6月3日《新京报》)
不过姜钢否认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是因就业难造成的说法。他说,这主要跟适龄人口减少有关:去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为849万,今年则减少到 834万,而到明年则要锐减到803万。如此翔实的数据资料,确实可佐证姜司长的解释。而舆论对此解释却并不买账——适龄人口减少只是高考人数减少的原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原因。教育部的解释有避重就轻之嫌。
从自身经验出发,公众会觉得弃考生多出自寒门阶层。不可否认,虽则高考远不算一个完美的制度设计,但在当前人生价值实现途径还比较单一的语境下,高考确实是底层青年唯一的相对公平的社会上升通道。只是,近年来教育产业化导致的高校收费高昂,大学扩招之后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以及去年金融危机冲击下,就业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又都是不争的事实。出身贫寒的底层青年,对此的感触尤为敏锐。所以站在高考这个人生拐点,他们会认真思考谨慎权衡,像掷骰子一样决定着未来的人生走向。
当他们根据自己仅有的一点人生阅历,以及综合了父辈的社会经验之后,觉得上四年大学,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可能是个稳赔不赚的买卖,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选择放弃高考另谋生路,或许是个很自然的决定。而对每一个当事者而言,他在作出弃考决定前的一系列权衡,显然都可谓惊心动魄。而这所有的惊心动魄叠加起来显然不是轻飘飘的一句“适龄人口减少”所能掩盖的。
现在我们是否该针对性地做点什么,以减少上述惊心动魄的抉择呢?假如还漫不经心,甚至习惯于拿些于己有利的数据来搪塞质疑,那么今后类似的抉择,无疑会更多,也会更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