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惊讶教育部的这个所谓重点课题研究小组竟有如此高的效率和水平,他们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成功解决了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困扰人类至今已有几千年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问题。只是我我有这样几个问题希望这次课题的负责人能勉为其难的解答一下。
1.一个有很多情人的人不能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成功商人么?
2.谁有资格给予一名大学生“存在欺骗他人感情”评定?
A.校领导 B.指导员或任课教师 C.自己 D.前男友或前女友 E爹妈或亲朋好友 F同学或室友
G.自己 H.路人甲乙丙丁
3.从今往后关于大学生谈恋爱的动向问题将采取校方暗中调查的方式,还是学生主动交代的方式呢?那么大学生的情感隐私得到保护了么?
4.分数的高低如何对应欺骗的程度?
5.如果是双方互相骗该如何打分?
6.没有感情却仍然维持恋爱关系算不算欺骗他人感情?
7.诚实地告诉对方自己已经变心了,并与之分手,算不算欺骗他人感情?
8.确实证明存在骗财骗色的行为该是教育部管,还是公安部管呢?
9.校领导与教师的婚恋情况是否同样适用于这次课题研究的成果呢?如果不适用,就说明这只是大学生的标准,那么等大学生毕业后就执行的是社会的标准的时候,这样的标准有什么用呢?
10.请问,你们真的觉得这很有意义而且很有意思么?
在我看来,大学生诚信的问题交给信用卡账户信息、助学贷款还款记录、考试违纪记录、法律以及人心就足够了,何须再费力不讨好地开发什么软件来研究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呢?一个人诚信与否可不是靠检测尿检是否成阳性就能测得出来的。试想,今后当我们面对大学生们凑在一起交流自己的诚信是多少分的场面时,是该为自己的聪明而自豪,还是为人性的数字化而悲哀?
当然,如果从“人无我有,人有我怪”的角度来看,教育部本次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创意也很有中国特色的,只是为什么我就觉得那么可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