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教育在线 来源:广州教育在线 更新日期:2017/1/19
阅读次数: 本书上讲空间分为硬空间与软空间,所谓硬空间他就是一个几何意义上的空间。而软空间就是一种经历,一种空间经历。也可以这样说,硬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而软空间是为了人而存在的。 人的存在方式不是静止的,所以软空间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空间。他是一种经历,一个序列空间。也许是说在纯粹的空间中加入了时间的部分,这与就是四维空间 园林空间就是典型的四维空间。 在中国的园林里,空间的布置不是随意的,任何一个景观不是单纯的景观。他是整体中有机的一部分。 当你走进任何一个好的园林,你就走进了一个匠师为你安排好的流线中。对景,欲扬先抑等各种手法的运用,让你在行进中不断的感受空间给你带来的享受。 你会发现每一景观,在不同的是建会有着不同的感受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同样,宫殿、四合院你细心的体会也会发现。空间都是作为一种序列、而存在的。人所留意到的不会是空间本身的界面,而是一种感受。 总之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偏重于序列,单体大都是很简单的,因为作建筑的认知道空间本身不是最神圣的,而是为人服务的。建筑不是目的,人的活动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传统建筑中的建构 建构是现在的中国建筑与世界差的最大的部分,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建构是很成功的。 成功重要表现在建构的标准化,和对材料性质的掌握。而恰恰这又是现代中国建筑最薄弱的地方。 标准化 标准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他已实现在各个领域上。然而建筑的标准化只有中国真正的实现了。 首先是构件的标准化,远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提有了“材”的概念的提出。 材是构件的标准,构件的基本尺度。当一个构件的数据被准确的标出时,那么,这个构件的大小形态就定了型。于是,全国上下都可按照这个规范来营造。 这样,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营造速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在同时期,中国要建造同西方一样等级的建筑要省去太多的时间。 同时,构件的标准化,也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就是建筑成本。人们有了分工,自然,最获益的就是效率然后就是空间的标准化,空间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一个间字上。所有的平面都是由间来组成,帝王的房子有九间大,我们的房子只能有三间大。 于是,在中国,帝王、将相、诸侯的建筑都就有明确的标准。这样,这么大的中国,所有的建筑都有了规范。这很难得的奇迹。标准化,使中国传统建筑在建构方面一个很大的进步。当时,乃至拿到现在都是很先进的。“因材致用” 这四个字是候老师在中国建筑美学上提出的。他赞美的是便是老祖宗对材料性质的成功掌握。 建筑师哲路易。康曾对砖说,砖你要什么?砖说,我要拱。这是一个小的例子,但从拱中,我们确可以闻到砖的气息。同样,中国的古建样式轻巧,就像他的材料木材一样。大的飞檐,透漏的屋身。每一处,都有木材的味道。中国的抬梁式的建构,把木材的优点发挥到顶峰,这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就是缘自于对木的了解,与对木的热爱。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历史,也是木建构的历史。所以木,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最充分,最普遍的运用。 最后建构,在古代中国确是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中国的木建构即使在现在也不落后,然而,社会形态的改变,在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停滞,我们现在的建构理念,建构手段都已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中国传统建筑为我们留下。 现在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好处,并向发扬下去。但如何继承,滥用大屋顶还是把古建的形态用现代的材料,技术表现出来。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历史。所以,中国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的建筑。如今社会形态变了,所以,建筑也应该变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传统建筑好是好在哪里。然后,既不学习他的形式,也不学习他的空间。但要领会他的精神,中国的精神要知道,我们现在在做的是当代的中国建筑,传统的是中国的,但也是过去的。传统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中国的。 结束 还是一个中国的学生,想的是如何做中国的建筑,但学生还是学生。或者不发展新的东西了,只讲我们的老传统吗?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个问题,或者能让人轻松一些。那就是将传统一词的概念理解得更广泛一些,这样传统的继承就变成了一个多层面的问题。 传统的继承可以是形式上的继承,就中国建筑而言,大屋顶、斗拱、柱廊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就属于这一类,然而因为这些建筑元素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环境、人文、技术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如今时代变了,建筑技术进步了,人们的需求也变了,仍然生搬硬套这些东西,难免会显得太牵强,遭到批评也是情理之中的。如北京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一些“瓜皮帽,洋西服”建筑。当然,也有一些现代建筑采用了这些传统形式符号取得很好效果的。如北京国家图书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炎黄艺术馆等,但是我想这些建筑能获得比较好的评价,绝不仅仅是只考虑了形式问题,许多综合的因素的运用也一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也有平面布局,构图形式上的继承。如园林造景中所一贯采用的象征、隐喻手法等。继而,还有更深一层面的继承,即精神的领悟。我倒觉得这一方面的继承能给设计师更多的自由创造空间。 日本的设计师在传统与创新关系的把握上做得就比较好。中日两国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审美概念上也都形成了“内隐”的传统,不寻求张扬的一面,用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方式表现“美”。然而由于历史、政治、社会演变和发展的不同,中日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乃至创新的路程也是大相径庭。虽然中日的传统艺术都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日本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就高于中国许多。在当代设计界,享有国际盛名到达大师级别的设计师,日本就比中国多。在一些日本大师的作品中,都提到传统的东西能让他们感动能带给他们灵感,如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崎新等都在论文中论述过传统和创新,他们重视传统,也重视创新,传统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是以一种潜在、内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们运用日本发展迅速的高科技技术建造日本建筑,并把这些也运用到国外的建筑设计上。他们很少强调形式上的继承,黑川纪章曾在论著中说“今天的东京是用现代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来的,因此从外观上很难说东京继承了日本的传统。然而,日本的传统以东京人的生活方式、东京人对自然的强烈感情,东京人的秩序感仍深深地隐含在东京。只要能确信可以保存内隐传统,日本人完全愿意融入新的文化因素、新技术、新形式和外来文化的符号”(文丘里也曾倡导向东京学习)。精神传统因素的继承会使得东京永远不会成为北京或者洛杉矶。 做了这些分析和比较,我个人认为“传统”是存在于个人的心中的,卸掉形式的枷锁, 把传统看的轻松些,它是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对审美,对文化的感悟和渴求,就是那么自然形成、存在于人思想意识精神层面的。纵观历史长河,传统的形成历经了时间的考验,适应性极强的世代流传,同时它又极具个性魅力,因地因时因人发展得丰富多彩。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形成,刻意模仿或拼命追求都会使创新脱不开桎梏,也会使传统失去原来的味道。 事物存在或不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没有必要一定要抱着传统,或者一定要打破传统。适应一定会继续,不适应注定将成为历史。艺术的最终受者是广大人民,创造者只需对传统文化艺术有所理解,精神层面有潜在的领悟心智,认真感受过思考过传统即可。让我们设计的艺术载体自由的适应时代,适应人的真实需要。这才是传统与创造的最好结合吧!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