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 生活娱乐 - IT资讯 - 名企之窗  导航:首页 >> 生活视窗 >> 广州二汽收购三家公交民企 获政府补贴2.4亿

广州二汽收购三家公交民企 获政府补贴2.4亿
作者:广州在线 来源:网上收集 更新日期:2017/9/22 阅读次数:

  前天上午,随着国有企业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以下称二汽公司)收购广州溢通巴士有限公司(以下称溢通巴士)合同的最后签署,二汽公司正式完成在半年内收购新福利、溢通、新世界三大私企巴士的壮举。据了解,此次并购涉及资金3亿余元。

  据了解,此次收购资金来源于广州市交委提出的8年期方案:由二汽公司向银行 申请8年期贷款4亿元,广州市财政在前两年给予贷款贴息4752万元,两年后一次性注入2亿元资本金,余下贷款和利息由二汽自行解决。

  前天,是溢通巴士存在的最后一天。当天上午,广州溢通巴士企业负责人在二汽公司对其收购的合同上签下大名,该企业正式以6700万元的价格被二汽公司“吞并”。据该公司负责人称,此次收购完成后,该公司拥有的120余辆公交车及所属路线、员工一并划归二汽公司所有,“这也意味着二汽公司已完成了对广州现有三大民营公交企业的收购整合”。

  据知情人士透露,就在9月2日,二汽公司已完成了对广州市最大民营公交企业——新福利公交公司的收购,该项交易涉及的资金高达1.9亿余元,收购资产包括该公司的560余辆公交车及所有线路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而最早完成的对新世界巴士公司的收购,涉及收购资金也高达5000余万元。

  “广州巴士企业表面上再也没有纯粹的民营资本了,以‘一巴’、‘二巴’、‘三巴’为主的三大板块就此形成。”一被收购的公交企业负责人称,至此,广州市交委酝酿半年之久的收购整合公交企业行动圆满完成。

  广州市交委曾提出广州市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步走”目标:第一步是将游离于三大板块外的4家公交企业(马会巴士为广州市发改委下属国有企业)整合到三大巴士公司,根据地铁规划调整公交线路,进行区域规范化经营;第二步将成立公交集团,发展规模效益;第三步是集中优质资产,实行资本市场融资动作,从而实现资金渠道的良性循环,争取在未来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整合民营巴士公司 交委提出四大理由

  今年8月份,由广州市交委向上级提交的《关于公交资源整合问题的汇报材料》中,列举了整合公交企业的四大理由:

  理由一:为了BRT开通

  广州市交委在汇报材料中称,广州BRT试验线将于年底开通,到时沿线87条公交线预计将调减 约50%,而目前BRT沿线路段有1/3左右的线路属于新福利等3家企业。

  交委认为,由于调整经营路线必将影响到这些企业的经营利益,因此这些企业“可能会以罢驶等过激手段来影响行业及社会的稳定”。

  理由二:为了环保公交

  材料中称,“新福利、溢通等巴士公司,一直不配合政府有关使用清洁能源(指LPG,记者注)车辆的决策,不积极更新车辆”,加上两企业“85%以上的车辆车质车况较差,难以满足亚运交通保障有关环保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以上两公司是“冒黑烟的大户”),因此,“我们有责任通过公交资源整合,让不能执行环保规定的企业与车辆退出市场”。

  理由三:为了配置地铁

  交委在材料中提到,由于明年将有多条地铁线路开通,现有公交线路必将重新规划。要达到此目的,“只有加快对剩余未整合的公交企业收购,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否则必然会造成交通资源浪费和交通拥堵增加的状况”。

  理由四:提高公交水平

  材料中称,民营企业重利润、轻公益,内部管理、营运、安全、服务出现很多问题,还有罢驶事件、违规承包、内部管理不善等引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出于安全、稳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必须对民营公交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政府注资参与收购受质疑

      广州市发改委、财 政局曾就收购方案提不同意见,市民担心“国企独大”对百姓无益

  政府此次借助国有公交企业收购广州三大民营公交企业,对此,此前广州市发改委、财政局曾表达不同意见,认为此举有违国务院相关精神,不利于公交行业可持续发展、且会增加财政压力,有人士则认为并购之后国企独大,老百姓未必会受益。也有专家学者表示赞同,认为公益性的公交行业本来就不应引入民营资本。

  相关部门曾提不同意见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底,广州市发改委、财政局已就广州市交委拟由“二汽”作为主体收购三家未参与整合的公交企业的方案提出过不同意见。

  广州市发改委、财政局明确表示,第一,之前广州市公交行业经过第一阶段资源整合后,已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巴士公司三大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新福利等少数民企为补充的格局,基本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要求(该通知第六条规定:鼓励社会包括境外基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公共交通投资、建设和经营),如动用财政资金对民营企业进行收购,形成公交行业国有企业“一统天下”,不利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二汽”收购民企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政府不宜直接干涉,财政资金可考虑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资源整合。

  第三,预计2008年到2010年市财政需补贴公交行业近40亿元,此举可能使财政更加紧张。

  政府出钱还是企业出钱?

  据了解,此次对新福利、溢通、新世界三大民营公交公司的收购资金已超过3亿元,多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交企业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此次收购的主体——广州二汽公司根本没有如此财力。为此,市交委做出的方案为“8年期方案”:即由“二汽”公司向银行申请8年期贷款4亿元(如收购价格超出4亿元,超出部分的本金和利息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前两年由财政给予贷款贴息共4752万元,两年后由市政府一次性注入2亿元资本金,余下贷款本金和利息由企业自行解决。

  谈及由政府注资收购一事,交委表示:“市二汽公司属于国有独资公司,政府给予贴息及实施资本注入符合法律法规,且在两年后才实施资本注入,可以大大缓解政府近期的财政压力,充分考虑了财政支出平衡和企业共担资金压力的原则。”

  各方说法

  知名律师朱永平:国企独大百姓未必受益

  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永平认为,这次对民营公交企业的收购,只要有政策法律的支持,只要不是强行收购,就没有问题,他担心的是,没有了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国企一家独大,老百姓未必会受益。

  朱永平 认为,此前广州民营公交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如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广州的民营企业被收购,往往是因为生意不好做,“大家都想卖了算了”。朱永平说,在线路竞争、LPG推进等方面,民营公交企业的存在,肯定会令主管部门头痛,因为会有阻力;现在把民营企业收购了,政府好管了,但没有了不同的声音,这对广州公交行业的发展没有好处,“目前国企亏损严重,是因为国企亏得起,反正都是银行、国家的钱,而民营企业则更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他认为,“有些事情政府还抱计划经济的想法,结果更管更死。”

  省政府参事王则楚、省政协常委孟浩:公交行业本来就不该引入民企

  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对于国企收购民营企业的行为表示“很赞成”,他认为,公共事业应该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公交行业本来就不该引入民企进行市场竞争。

  王则楚认为:“提供低价的公共事业服务本就是政府的责任,但我们的政府却在大量公共事业领域引入了民营企业,以赚钱为目的,路桥经营上引入了,所以有路桥费;煤气公司也私营化了,管道气有多少合格的呢?引入民营企业只是权宜之计,现在经过社会大力呼吁下,政府终于明白了,应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老百姓,于是提出补偿公交的政策,通过补贴减少老百姓的出行成本,因此,此次政府注资或补贴,把公交民营企业收购国有是很应该的。”

  王则楚认为,民营公交企业和国有公交企业未必存在谁好谁坏的分别,关键还在于管理,“管得不好就是交委的责任,搞得不好就罢官”。

  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也赞同公共交通国有化。他表示,公共交通不应该有公私企业共同存在的情况,不应拿财政去对私营企业进行补贴,公共交通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而以服务大众为目的的公交企业,在经营上不应有指标,而应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为目的。

  新闻背景

  ●广州公交调整

  10家公交企业前年率先合并

  早在2007年10月,广州市交委就宣布,经过结构性调整资源整合,当时的14家公交公司已确定有10家公交企业率先合并,组建成一巴、二巴、三巴三大旗舰公司,剩下的四家也将陆续并入三大巨头 。

  广州当时共有14家公交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家,合资及合作5家,民营3家,当时是这样整合的:由一汽巴士公司、电车公司和新穗巴士公司组成广州市第一巴士有限公司;由二汽公司、冠忠巴士公司、恒通巴士公司和兴华巴士公司组成广州市第二巴士有限公司;由三汽公司、珍宝巴士公司和白马巴士公司组成广州市第三巴士有限公司。

  京沪公交

  ●北京

  只有一家非政府办公交企业

  北京的公交公司共有三家,即:“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1路—899路)、北京祥龙公交公司(经营运通线路)、北京八方达客运公司(经营“9”字头的三位数线路)”,其中北京公交集团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北京八方达客运公司原来也是独立的公司,但后来也并购入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祥龙公交公司(原运通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是北京市第一家非政府兴办的股份制城市公交客运企业,该公司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上海

  启动改革 公交企业全姓“公”

  2009年3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公交改革方案,针对以前公交两次改革后产生的问题,经过股权转让等方式改革,让私人承包、民营、股份制等多种公交经营模式全部改姓“公”。

  自1996年改革以来,上海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下属公司先后全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不断引进外资、民间资本以及上市公司资本,但是由于私有改革后出现无序竞争情况,中心区线网密度较高,运能浪费,而市区边缘线网密度稀疏,部分区域公交线路配套滞后,线路调整困难重重。因此上海启动了公交“私”改“公”的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