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粮集团大米部总经理杨红在全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做主题演讲。)
大米市场频发的质量安全事件使大米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成为今年全国稻米产业发展研讨会关注的焦点。11月5日,2010全国稻米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大米行业的专家和优秀企业代表围绕“品种、品质、品牌、市场”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特邀多年从事大米国际贸易工作的专家--中粮集团大米部总经理杨红,分析讲解了国外大米企业质量管控的先进经验以及中粮米业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模式,以期通过引荐国内外经验,提升整个行业的产品品质管理水平。
据杨红介绍,日本、港澳和澳大利亚等国外成熟大米市场呈现出三个共同的趋势:一是高度重视大米品质,国外成熟市场通常从国内(地区)粮食流通、粮食进出口管控和法律法规支持等多个维度,从产业链相关环节加强监管,确保大米食品安全;二是消费需求层次提升,呈现出量小质精的特点,大米生产向深加工发展,米制品种更加多元化;三是大米小包装化和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大米逐渐由单纯的交易商品转变为消费品。
大米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同样受到行业协会的高度关注。“品牌大米要有产业链的资源作为品质保证。”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理事长刘与忠在研讨会上强调。以掌控产业链为产品品质做保障已成为国外先进大米企业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大米进出口的主渠道,中粮米业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2004年开始在江西南昌建厂进入实业化阶段。2006年开始,中粮米业通过在南京、乌鲁木齐、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建立分公司,开始进入国内销售环节,成为第一个实现全国覆盖的小包装大米供应商。
2009年以来,中粮米业根据中粮集团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发展战略,逐步清晰和完善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产业链环节,并从全产业链管理体系中甄选出26个关键管控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并建立了一套科学、成熟的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每一粒中粮大米的健康、营养、安全。
从产业链源头种植环节开始,中粮米业与江西、江苏、黑龙江、辽宁、吉林等优质稻米产区签订绿色订单种植合同,以保证稳定粮源和产品质量。此外,中粮米业还聘请水稻专家对种植基地的水稻种植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从源头保障大米的品质。
原粮储存方面,中粮米业采用混凝土隔热筒仓储藏,并设定20个粮层测温点,实行自动监控。污染控制方面,中粮米业引进瑞士布勒、日本佐竹全套顶级设备,严格按照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在生产现场实现全过程、全封闭、人机分离实时监控。此外,中粮米业还采用了“HACCP食品安全体系”对大米品质安全进行跟踪预警防控,使食品供应链及生产过程免受微生物、化学和其他物理性危害污染。
“可以说,每一粒放心大米的背后,都是中粮全产业链模式价值的体现,更是中国大米世界一流品质的有力支撑。”杨红在会上表示。
鉴于目前国际大米市场消费需求提升,量小质精的大米需求不断增长,以生产世界上最安全、最美味大米的日本,近几年积极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大米产品,比如有机米、胚芽米、五谷米等,以迎合国民对放心安全、低蛋白食品的需求。
中粮米业敏锐感受到这一市场趋势,在国内大米行业率先采用以快销品的方式运作大米生产经营,进而提升了国内大米小包装和品牌化水平。比如,中粮米业针对注重主食营养人群需求,引入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国际先进HPT营养保留工艺,在江西建立了国内唯一、亚洲最大的蒸谷米加工厂,向国内市场推出全面保留稻谷原生营养的“福临门“全稻原米。该产品比普通白米更多地保留住了稻谷中谷皮、米胚和米粒的天然原生营养,100%无人工添加营养素。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稻谷经蒸煮后,GI值(血糖生成指数)明显降低,特别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对于注重主食口感和品质的高端人群需求,中粮米业新近推出了生长在亿万年火山爆发后凝固而成的火山石板田上的”福临门“响水香大米,其营养含量是普通白米的6倍。
近几年,中粮米业将多年积累的国际先进的大米加工工艺和食品安全与品质把控经验应用于国内小包装品牌大米市场的运作。在配合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同时,中粮米业积极转变经营模式,从单纯从事大米进出口贸易转向国际和国内个市场并举,顺利实现转型。通过全产业链战略的实施和产业链关键环节质量管控,中粮米业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成为连接种植农户和终端消费者的桥梁,成为我国粮食流通的主渠道以及促进我国大米行业产业升级的行业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