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徐汇区华东理工大学校园附近,常年竖着一块木牌子。面积不大,约半平方米,赫赫然写着:"回收超市卡、旅游券、面包票、书刊券、水票、牛奶券、交通卡"的字样。询问牌子的主人得知,周围的居民常年收到单位发放的一些福利,像交通卡、牛奶券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某些特殊身份者经常收礼,像超市卡、旅游券等络绎不绝。无论是福利。还是礼品,由于数量过多,收到的人根本用不完,就需要换成现金,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交易场所。 |
|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小木牌子带来的生意还相当不错,平均每天的交易量约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而遇上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这里的生意更是红火。据木牌子的主人透露,忙的时候,一天需要付出上万元的现金。
根据地下礼品回收市场的潜规则,回收价一般是票面价的6折左右,倒手卖出去时是8-9折。如此算来,小木牌子的主人收益相当可观。
"我们也没办法啊,一家三口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每季度收到单位发的书刊券有一千元左右。哪里需要买这么多的书看嘛,只好到这里转让出售。"一位小木牌子的老主顾不无怨言地说道:"单位里负责福利的同事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老是牛奶券、书刊券、交通卡。难道是和供货单位有协议?还是有什么其它花头?"
显然,这位"老主顾"的想法只对了一半。所谓的"花头"应该是没有的,而固定的福利用品供货协议却是必须有的。这家单位的负责人介绍说:由于员工数量多,福利开销大,单位每年都会组织招标,选择几家合作机构常年供应福利用品。而在招标时,领导已经充分考虑员工们的需要,尽量以照顾生活方便为需要采购商品。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采购的各项成本,包括运输、储存、分发时的方便。算来算去,票券类的商品无疑最为合适。
据国内新意礼品网站,同时也是网络时代下新式的福利流通平台--"手礼网"的专家介绍,按照国家的相关制度,福利不能以现金方式发给员工,只能采购实物,并计入单位的生产成本。
一方面,单位要发福利,还需要按章办事,并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条件。另一方面,员工应该享受福利,可收到的福利商品过于单一重复,吃不完,用不掉,不得不变现后无端遭受损失。
以一家2000人的单位统计,若平均每人一年的实物福利价值1000元,而其中的两成通过小木牌子变现而损耗,那这家单位一年的福利流失总量将达到四十万元!
同样的道理,也出现礼物送收市场。特别是医生、教师等接触人群数量多,工作性质特别重要的职业,每年收到票券类礼物相当可观。出于不让礼品作废的目的而流入小木牌子"囊中"的数量也相当惊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小木牌子存在的价值不是让交易的物品升值,而是让交易物品贬值,并在贬值中获取自己的收益。而这一贬值并不是物品的自然损耗所致,完全是因为不合理的福利和礼品相送行为造成的。
实际上,许多单位已经意识到自家的福利不经意间让别人沾了光。一些给别人送礼的个人也知道自己的一番好心好意搞不好就会被"小木牌子"们分享。为了避免福利打折,心意受损,他们开始采用新的办法。
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前,上海市某银行给全体女员工发了条短信,除了温馨的祝福语之外,还有一条"手礼网"的链接。通过电脑或手机,女同胞们点击链接,看到了单位送来的节日礼物的照片和文字描述,喜欢的当场收下,填写收货地址;不喜欢的则选择换购该网站的其他礼品或转手送给其他亲朋好友,填写对方的手机号码;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让这家网站以九折的价格回购。
"这种网络发福利的方式多方便,多实惠,多实用啊!"当着小木牌子的主人,老主顾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受,"若真能如此,单位领导采购方便,分放方便,我们员工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仅可以在网上换购更实用的东西,就算回购,也比这里实惠多了!"
话语末了,一阵春风吹来,小木牌子晃了晃,差点儿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