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医院分诊效果还不明显,“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还未达到。是买不到合适的药还是医生看不好病……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杨
本期代表: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医三院主任医师陈安薇
走访地点: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多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医改启动至今已近四年,广州的社区医院目前已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了收支两条线,基本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这一系列惠民、便民的转变,市民感觉到了吗?
2013年省市两会召开在即,广州市人大代表陈安薇近日与新快报记者实地走访了荔湾区同一区域内一大一小两家医院。她发现,社区医院门诊量虽逐年少量上升,但为大医院分诊的效果还不明显,其中政策引导的不足、人才培养思路的缺陷,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还远未达到。
【现场】
■即使是在周内,广医三院的窗口前仍然会排着挂号的长队。
1月10日,周四,上午9:30,按照惯例,这个时间并不是广州各大医院就诊高峰。
在广医三院门诊大楼挂号处,18个挂号窗口前均排了十来人。“今天这样都算好了,周一、周五更多人。”陈安薇曾担任该院的副院长,看到此情景已习以为常。据她回忆,自2009年医改以来,医院的门诊量确实有所下降,如内科门诊就从每天接近千人,现已略降为数百人。
社区:挂号收费处仅5人
“走,去社区看看。”离开广医三院,陈安薇带着记者穿过对面马路,在小巷间穿行,不足15分钟就到达了位于恩宁路的多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进门便是挂号收费处。两个窗口前共有5人在等候。一楼中医科、西医科诊室外也分别有一两位老人在等着看病。“嗯,是有点人气了。”陈安薇一路走上三楼,正巧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小孩来接种疫苗,场面十分热闹。“来社区看病的人是比以前多了。”当陈安薇问及社区医院门诊量时,该中心主任梁卫萍当即打印出两份表格给陈安薇看,上面显示2011年该中心的门诊量是59218人次,2012年则上升为70580人次。
据此计算,该中心的门诊量在两年间相当于增加了30人/天,但即使如此,每日总额都不足200人,即还不到广医三院一个内科日门诊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