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当中国的两会在北京启幕之时,关于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议题也成为热词,甚至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农业部长韩长赋面对媒体,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结为“重点抓三件事”:“调减玉米”、“增加大豆”和“提升牛奶”。其中,针对中国乳业的现状,韩长赋说,我们要奋起直追,提升我们奶业的品质,唱响自有品牌,恢复国人对民族乳业的信心。
“奋起直追”怎么追?
这或许是摆在中国乳业面前的世纪之问,这隐含着一个现实问题,中国乳业的平均整体水平距离世界乳业的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只有正视差距,才能奋起直追。
早春时节,一则消息传了出来:中国乳业的龙头企业蒙牛集团和UC Davis(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营养健康创新合作项目,获得了新进展。2月18日,蒙牛研发创新系统副总裁Pierre抵达UC Davis的食品健康中心,针对即将开展的4个合作项目交换了意见,这里的专家团队对牛乳有着深入研究,而UC Davis 兽医、植物、农业科研水平长期占据全美第一。
蒙牛和UC Davis的项目合作,正在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蒙牛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来自北京大学以及蒙牛战略股东法国达能和丹麦Arla的研发资源,为其后期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产业化的技术保障。
也许,在这个春天发生的故事,将成为若干年后中国乳业大事记中的关键一笔。
洋外援与中国奶
毫无疑问,蒙牛的国际化,也是中国乳业的国际化。
近几年,中国蒙牛在第一大股东——中粮集团的推动下,加快了“食品安全更趋国际化,战略资源配置更趋全球化,原料到产品更趋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而这一时段,“着力整合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也是中国乳品企业共同的策略,这一番连横的中国策,也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踏出了相同的节拍。
随着蒙牛有更多“洋面孔”与“洋股东”的加入,多元化的蒙牛具有了开放和包容的气质。在未来,中国乳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洋面孔,他们将越来越多走进牧场和车间,成为融合的一份子。
与此同时,世界乳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那就是行业的融合,市场的国际化。没有人再怀疑中国乳业是否要融入到国际中去,这已经逐渐成为现实。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的企业走出了国门,业内的企业在联合协作,顺应变革的现实。
发生变化的或许还有市场本身:中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对于国内的乳业、尤其是奶粉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利好的政策,乳业仍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史上最严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将推出,国内乳制品行业加速整合,全球乳业大融合时代已然来临。
过去几年,蒙牛的国际化路线走得风生水起,其投资和合作版图囊括了全球主要乳业生产基地,先后与法国达能、丹麦Arla、美国WhiteWave等全球顶尖乳企展开战略合作,并积极与新西兰鹏欣、Miraka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中国乳企走出去领军者。
基于蒙牛的全球战略布局,蒙牛雅士利的国际化布局也令人瞩目。这两年,雅士利的国际合作伙伴有达能、全球最大的有机奶粉生产商丹麦Arla等,还与奥克兰大学Liggins研究所合作。斥资11亿元人民币在新西兰建厂,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在新西兰建厂的婴幼儿奶粉品牌。
而中国乳企的国际化,首屈一指地仍属蒙牛与达能的合作,这可以视作蒙牛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役,给中国乳品企业带来诸多启示。
作为世界财富500强企业、全球领先的健康食品公司,达能集团业务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190家工厂、逾10万名员工,为超过9亿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健康食品。同时拥有包括碧悠、诺优能、爱他美、可瑞康、脉动、益力、乐百氏、依云、纽迪希亚等知名品牌,并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其中,碧悠更是达能集团全球最受欢迎的酸奶品牌之一,行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达能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健康食品领域的业务不断拓展。如今,中国已成为达能全球发展策略中极为重要的市场之一,旗下22家工厂,分布在中国各地拥有近10,000名员工。
2013年5月,中粮、达能、蒙牛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达能继中粮之后成为蒙牛第二大单一股东。随后于2014年成立蒙牛达能乳制品有限公司,将双方原有低温乳制品及益生菌饮料业务合二为一,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出任合资公司董事长。
此后,达能先进的酸奶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开始融入蒙牛,在低温酸奶及益生菌饮料业务形成优势互补的平台。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风格的企业,开始在诸多层面上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洋外援们进入到了中国牧场和工厂的第一线。
他们会带来些什么呢?
质量的对标
蒙牛达能合资公司成立后,引入达能全球统一的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FSI)逐步对11家蒙牛工厂进行对标升级,同时在产品设计、生产、物流到销售的全链条实现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另一方面,针对蒙牛达能工厂的员工进行统一培训,并邀请到国际化运营管理团队业内专家驻场开展交流分享,提升团队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如今,蒙牛达能的产品具有严苛的出厂检验流程,遵循中国以及欧洲的检验指标,对食品安全进行双重保障,从而确保“全球1品”好酸奶的品质与安全。
2014年,蒙牛达能以马鞍山工厂为试点进行对标升级,对标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从2014年年初开始,达能亚太区运营专家便长驻蒙牛马鞍山工厂,在达能专家的指导下,马鞍山工厂完成了75处的技术升级,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成为了首家获达能生产授权的蒙牛工厂,并于2014年6月开始生产达能旗下“碧悠”品牌酸奶。2015年,清远低温工厂成为第2家试点工厂进行对标升级。
蒙牛产品技术部高级经理孙丽生,在蒙牛工作已经15年,从事质量管理工作也已10年。自蒙牛达能成立合资公司以来,孙丽生通过培训和交流不断体会到达能团队更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力,同时在技术上快速汲取达能研发团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经验。在技术研发方面,孙丽生明显感觉到达能的技术沉淀让研发的成功率更高,达能研发团队的技术储备和研发经验,为合资公司注入了国际化的新活力。她举例说,比如在设备清洗管理方面蒙牛多年来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方法,但相较达能Neptune 2.0技术而言,仍然在很多细节上有很大提升空间。
具体来说,清洗验证是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要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新工厂在新建、改建扩建的时候,也就是工艺发生变动的时候要对设备做一个深度的清洗。工厂每天在生产结束后以及规定的时间都会对工厂里所有的生产设备和管道内部进行一次清洗,工作人们像呵护宝宝奶瓶一样呵护着管道。
在达能Neptune2.0技术下,清洗验证不仅仅在事后,而是从事前就有科学的规划,工作人员更如虎添翼。清洗的温度是过程中重要的因素,过高或过低都不行,清洗剂的浓度也要精准。清洗过程中还要运用好机械冲刷力,控制好清洗剂的流速,确保能够将设备洗得干净,同时避免污垢再次沉积。
2015年,Neptune 2.0技术体系在合资公司旗下低温工厂里全面推行,蒙牛集团10余名技术专家和蒙牛马鞍山20余名员工进行了系统地学习。这一技术的更新,使得蒙牛达能旗下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同时在时间、能耗、水耗上也得到节约。同时,达能团队也吸纳了蒙牛高效的执行能力,双方的文化相互影响协作共赢。
相对于蒙牛,产品研发是达能战略核心竞争力,达能多年来不断加强旗下各品牌的营养功效,并探索新的营养价值,以此研发出更多创新产品。合资之后,达能位于上海的鲜乳制品研发中心负责向合资公司提供全面的研发技术支持,为产品创新、质量管理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这一优势的互补,给蒙牛带来了创新的活力。蒙牛达能自此成为一个不断推陈出新、探索乳品营养价值的公司。如今,蒙牛达能在蒙牛集团体系中,已占据重要位置,三大明星产品——优益C、冠益乳、碧悠(Bio)在产品组合中的占比超过50%。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地将低温酸奶及益生菌饮料的保质期从21天延长到25天,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加新鲜有活力的好产品。
孙伊萍曾表示,为应对全球经济共融和移动互联网的挑战,蒙牛正在以“国际化”和“数字化”的两大驱动,向“最具中国活力的国际化公司”转型,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乳制品品牌。
同样,雅士利也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革趋势,将优质的国外资源引入中国,并选择主动出海以完善自身奶源和产能布局,通过自建工厂和品牌,打造出真正的“奶源、配方”等方面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不论是和UC Davis的项目合作、还是全方位对标达能,抑或是雅士利在新西兰投建工厂,都可以视作蒙牛国际化战略中的微小一步。从中可以看出,以蒙牛为代表的中国乳制品企业,开始在国际化进程中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从单一的寻求奶源,转向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覆盖生产、加工、科研、品牌等领域,以借鉴国际乳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完善自身产业链建设和长远发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