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维权闹剧演变成恶性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不信法,只信闹”,认为只有“闹”才能“利益最大化”,却把依法理性抛在脑后。令人深恶痛绝的“医闹”行为才刚刚被纳入刑法,但所谓房闹、车闹却越演越烈!就拿最近几年时有发生的汽车维权闹剧来说,自西安女车主事件之后,全国各地效仿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合理维权之外,更多是过度维权,甚至是无理取闹。
漫天要价,“弱势群体”的生财之道
众所周知,汽车零部件众多,生产工序较多,是相对复杂的工业产品,这使得少部分汽车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瑕疵。为保证消费权益,汽车厂家提供保修服务,国家有汽车三包以及汽车召回制度,主要让消费者放心买车,用车无后顾之忧。
如果消费者在购车、用车过程中遇到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正常的业务沟通来解决,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诉求,在法律框架下均可以调节。但有那么一些名为“维权”,实为“狮子大开口”,妄图获取巨额私利的人,利用产品事故,不惜采取拉横幅、架戗牌,各种在社交媒体上夸大事实、制造谣言损害品牌名誉,放大、挑拨、操控、利用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打造了一场又一场维权闹剧。
例如近期一位张女士在微博、广播节目、抖音等各大媒体平台连续出现,以受害人角色爆料自己的电动车自燃事件。乍一看,“电动车自燃”“连烧7辆车”“车主维权”,哪一个单拎出来,都是刺激公众敏感神经的猛料热词。车主作为弱势群体,立马就能获取一大票同情与支持。
然而,稍微核实一下事实就会发现,当事人已至车企数次闹事。在媒体爆料中仅仅是单方面非客观公正陈述,甚至在某些部分随意夸张事实恶意诽谤。而且双方曾经过多轮沟通,于7月中旬已就补偿金额达成一致。但几天之后,当事人突然反悔并直接将赔偿金翻了一番!车企与当事人协调走法律途径,却直接被拒绝……
疑点之下断章取义,是把控情绪还是追究事实?
车闹们都会采用的一个看似能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方法,那就是现场集众闹事,有计划地留存照片与视频记录,然后通过个人媒体资源,用大范围的负面新闻给厂家施压,要求执行那些几百上千万的毫无法律和商业依据的索赔诉求,进行舆论挟持。
然而为了蹭热度,确实有部分媒体在未联系车企进行情况核实的情况下,以当事人单方面陈述为依据发布新闻报道,夸大事故情节,极力煽情鼓动。他们并不是看不见,那些所谓的真相之下的重重疑点。
图说:左图为消防第一份事故认定书,右为当事人在微博散播并发送给媒体的认定书。同一案号,不同结果。
图说:自燃事故发生地附近为一间约25平的仓库,当事人提报物品损失达到277类(如滑梯、大鹅棉服、索尼笔记本、LV包、五粮液酒等),总计55万如超市般的清单,且没有任何票据,提供的手写收据(同类发票、号码接近,发票连号,间隔却相隔一年之久,同一家收据经营范围跨度大等)
此外,车企售后技术部门调查后公布,涉事自燃车辆自2015年售出后,已连续五次倒手。经查,在此期间,该车辆未进入任何一家车企授权维修站进行正规保养维护,且长期静置,未按规定做电池的充放电。按规定动作进行电池的充放电,对电动汽车安全使用极其重要。此外,涉事自燃车辆在倒手过程中,是否泡水、有无碰撞、事故、改装等,均无法确认。
事故发生后,为明确利益相关方产权所属关系,车企要求当事人提供7台损毁车辆的所有人信息以及房屋的产权信息、幼儿园的营业执照、法人资质证明等,对方均以各种理由推脱,始终无法提供。
真相并不是骰子,掷到哪面是哪面。自媒体们一次所谓的维权曝光,结果是汽车企业蒙受不白之冤,为凭空出现的问题疲于奔命;车企们在不明不白之中被打上奸商、黑商、毫无诚信的标签。而闹事人喊一喊、哭一哭,就能从一次偶然事故中,反而捞到上百万的好处。只望各路群众再看到这类维权事件时,能多留一分心眼,莫被套路牵着鼻子走。也奉劝那些妄图通过闹事获取同情获取利益的“弱势群体”三思而后行,摊上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可就真是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