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淋巴瘤的诊疗地图中,有这样一家以“建成国际一流”为目标的医院,每次提起它,人们都会想到它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它不仅拥有诸多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教授,也向世人展示了数以万计的学术成果。多年来,他们的淋巴瘤亚专科也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指导思想与学术体系。
2021年,医脉通《大医精诚,无与“淋”比》栏目,特别邀请了多家国内顶尖医院分享其在淋巴瘤亚专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期促进中国淋巴瘤的诊疗发展。本期《大医精诚,无与“淋”比》,我们将带您走近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亚专科!
半世回眸,筚路蓝缕共克坚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国家最早成立的肿瘤专科医院之一,比较早便在国内开展了多学科、亚专科诊治的模式,作为亚专科当中的代表性科室——淋巴瘤亚专科,也在管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开展。”
——徐瑞华院长
在白云山下,珠江之滨,荟萃着一群防癌治癌的精英。20世纪70年代,他们在管忠震教授的带领下,对当时令国内外医生束手无策的霍奇金淋巴瘤(HL)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年由于没有CT,对疾病分析不准,国外均采取剖腹探查的方式来诊断HL,而这种诊断方式难以被患者接受。
通过诸多观察研究,中肿团队成员们最终发现,HL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采用全身化疗为主,再结合局部放疗的方法替代剖腹探查,疗效很好,创伤也最小,目前已成为国际主流。这些发现使得HL成为最早被认识到的可通过化疗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也促进了化疗在其他肿瘤中的应用,奠定了化疗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地位。
90年代后,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的出现,开启了淋巴瘤患者靶向治疗的热潮,也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与此同时,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淋巴瘤亚专科也在一步步探索中发展壮大。
蔚成大观,融会贯通齐克淋
“我们医院在管教授的推动下非常重视高质量的研究,特别是新药上市以后的一些临床研究。目前,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已经有30多项被国际指南所推荐。”
——黄慧强教授
“应该来说,在国内,我们淋巴瘤专科做的还是非常好的,综合实力很强。其实我觉得适当接触一些,不要放下,触类旁通,你不会走的太深了以后没有综合实力。”
——李志铭教授
据李志铭教授介绍,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淋巴瘤亚专科处于大内科的怀抱中,因此,他们不但拥有多学科的支持,而且也将其他肿瘤领域内的一些比较先进的治疗理念,如精准医学、个体化治疗等,融入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中。在他看来,如何兼顾“精”与“全”,或许是未来淋巴瘤亚专科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学科发展,他们在NK/T细胞等多个淋巴瘤疾病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他们发表的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不仅得到了世界同道的认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写了国际指南。他们创立的P-Gemox方案(培门冬酶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安全性高且与国外常用化疗方案疗效相当,因其使用简单,性价比较高,因此,也被NCCN指南推荐使用。
此外,他们也在研究,如何在逐步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逐步优化治疗方法。近年来,他们推动建立了国内利妥昔单抗快速滴注共识,既保证了用药安全,也使得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降至原来的1/3。
岁月留香,全程管理见真章
“如果没有随访的数据,其实我们未来是不知道,我们治疗疗效有多好,我们的毒性情况,一概不知道。”
——黄慧强教授
“其实我们治的不是病,是治的人,以治人为本。”
——黄河教授
谈起“中肿特色”,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他们始终秉承着的“全程管理”治疗理念。
自1964年建院伊始,中肿便有几十人的团队专门负责医院患者的随访工作。考虑到医院的患者流动性非常大,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也是一个挑战。然而,在这样的挑战下,有数据统计显示,既往中肿院内的一千例使用R-CHOP方案治疗的淋巴瘤患者,中位随访时间接近8年,最长可达14年,随访率高达98%以上。这一数据令人振奋。
中肿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访谈中,黄慧强教授也分享了他们在多年随访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早些年,他们是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随访,为了方便患者填写,他们会提前贴好邮票,填好地址,患者只需填写几个字,扔进邮箱,便可完成随访,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他们也采用了许多线上沟通手段,例如电话、微信等,沟通的便捷让随访变得更加容易,随访信息更加完整,随访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据黄教授介绍,目前,他们已经聘请了专科助理负责患者的随访工作,致力于将随访内容更加细化,未来,这些数据也将对临床诊疗、临床研究起到很好的反馈与帮助。
中肿在全程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也体现了黄河教授所言的“其实我们治的不是病,是治的人,以治人为本。”除了设专人负责长期随访外,他们也注重对淋巴瘤患者合并症的治疗与管理,尤其是一些老年等本身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通过全程管理,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整体的生活治疗都有显著改善,而这些正向的反馈,也令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将全程管理坚持下去。
拾漏补遗,开启治疗新篇章
“我们过往的所有临床研究,比如说超过了65岁或者超过70岁,我们不做临床研究,我们所有经验拿出来的全是在青少年,儿童也比较少,老年人两头都比较少。”
——黄慧强教授
“这些年,我们成立了华南地区的儿童淋巴瘤协作组,一直在努力地致力于中国儿童淋巴瘤的规范诊疗。”
——张翼鷟教授
众所周知,淋巴瘤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而且,老年淋巴瘤患者的生物学行为与年轻患者也有所不同。然而,既往的许多临床研究均以18-65岁患者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老年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尚缺乏明确证据。
如今,国内老龄化的趋势日渐加重,在人口老龄化和淋巴瘤特别是老年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增高的的严峻形势下,黄慧强教授带领的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于老年淋巴瘤患者的诊疗,并在多方努力下,成立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该组织计划分“三步走”来促进老年淋巴瘤患者的诊治。
他们致力于对中国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治疗现状进行调研,努力促进适合中国老年淋巴瘤患者专家共识的制定;此外,也计划启动一些针对老年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研究,以完善老年淋巴瘤患者相关证据链,并使这些患者可以尽早用上临床新药好药。
不仅涉足老年淋巴瘤领域,中肿也设立了专门的儿童肿瘤科来收治儿童淋巴瘤患者。据张翼鷟教授介绍,目前,科室内每年收治的淋巴瘤患者可达120例左右,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多年来,中肿的儿童肿瘤科学者们始终致力于儿童淋巴瘤患者的规范化诊疗,他们不仅成立了华南地区儿童淋巴瘤协作组,还在CSCO组委会的支持下,联合国内多家儿童肿瘤中心,与领域内多位教授一起,牵头撰写了中国第一部《CSCO儿童及青少年淋巴瘤诊疗指南》,据悉,该指南已于去年6月出版。
在访谈中,她也提到,儿童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成人患者,部分患者治愈率甚至可达90%以上,因此,如何与国内外专家教授合作,做好儿童淋巴瘤患者规范化诊治,改善患者预后,也是他们一直在努力推进的工作。
着眼全局,上下联动促发展
“怎么样去从通过上下联动,把一些诊治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传递到我们地市级的医院,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项目。”
——徐瑞华院长
“淋巴瘤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疾病,尤其是淋巴瘤病理,有上百种亚型,因此,需要依赖专门负责淋巴瘤的病理医生才能够做出精准诊断与分型。”
——蔡清清教授
由于地域等差异,国内的淋巴瘤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作为大型的leading中心,中肿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但实际上,数据显示,全国的治愈率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半,基本与印度类似,这也是导致国内淋巴瘤患者整体诊治水平欠佳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为国内淋巴瘤亚专科建设的模范标兵与领军者,诸位教授也提到,如何在完善和发展自身诊疗成果的同时,引领下级医院,做好淋巴瘤患者的诊治与管理,提高国内淋巴瘤的整体诊治水平,是他们这几代人的任务,也是他们未来的努力方向之一。
“淋巴瘤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疾病,尤其是淋巴瘤病理,有上百种亚型,因此,需要依赖专门负责淋巴瘤的病理医生才能够做出精准诊断与分型。“蔡清清教授的一席话,强调了淋巴瘤病理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淋巴瘤诊断的症结所在。若是病理诊断不清楚,患者的后续治疗将更为混乱,因此,想要提高淋巴瘤的整体诊疗水平,势必要努力提高基层医院的病理诊断水平。然而,让每个基层医院培养一批淋巴瘤专科病理医生的难度较大,如果碰到疑难病例,对基层团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医联体的成立、专科联盟的建设、MDT团队的发展、第三方及远程平台的建立,为基层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我们也坚信,在国家的组织与众多淋巴瘤专家的引领下,未来,国内淋巴瘤的诊治水平会得到明显提升。
后记
时光流淌,五十载峥嵘岁月,正是一代代肿瘤防治人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使得中心“品牌效应”得以彰显,“专科声誉”稳步提升。在攻克淋巴瘤的道路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程管理,始终做精品”,是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团队自始至终坚持的治疗理念之一。未来,道阻且长,但正如他们所言,“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他们,终将继续朝着“国际一流”的奋斗目标迈进,攀登高峰,再创辉煌!
专访人物简介
徐瑞华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院长
黄慧强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大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张翼鷟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儿童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
蔡清清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大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李志铭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淋巴瘤病区区长,主任医师
黄河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内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医脉通